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项措施坚定对中国经济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 15:56  上海金融报

  犹如平地一声春雷。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在各方人士的热切期盼之下,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近日密集出台。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这标志着宏观经济政策全面转向,从中我们既可以感觉到中央强烈的危机意识与紧迫感,又让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充满信心!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危害程度大。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正经受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统计显示,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尽管这一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仍然首屈一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3.2个百分点,回落速度之快,改革开放以来较为罕见。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新开工项目投资、发电量、采购经理人指数等经济先行指标下滑相当明显,预示着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可能继续下行。

  目前,全球金融海啸仍在加剧,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悲观的情绪在市场上四处蔓延。值此艰难时刻,国务院果断而准确地出台了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无疑将成为各方对中国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来源。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财政和货币政策双双调整,充分体现出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对形势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货币政策已经完全转向。保持经济增长需要财政政策有所作为,但同时也需要货币政策适度放松,如今二者搭配使用,必将对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而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根据经济形势作了多次灵活、审慎的调整,如在一个月内两度降息,同时,先下调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扶植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中小企业,再下调所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这些适时调整,都体现了决策层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的高超调控艺术,以及日趋成熟的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

  其次,此次十项措施的具体目标都指向扩大内需,让我们更有理由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因为只有扩大内需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信心来源。虽然从资金供给层面来说,中国经济显然底气十足。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充裕的财政资金,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中国经济构筑了抵御金融海啸的“防火墙”,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从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来看,只有内需的持续增长,才能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加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此外,今后两年多时间内约4万亿元新安排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最为直接。通过强化政府投资可以带动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投资信心,并通过完善民众消费的基础条件等,来提升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最后,此次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在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安居工程的建设,将对相关产业起到拉动作用,对保持经济增长作用重大。除此之外,最大的意义在于将给普通百姓带来好处。仔细分析十项措施,从“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均是老百姓期盼的事。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势必让老百姓从切实的生活改善中,增强经济增长、战胜困难的信心。

  面对困难,应该重视但不必太悲观;应对困难,则应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然,信心毕竟不等于黄金。有了信心,我们更应该抓住机会,踏踏实实地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眼前的困难才有可能成为“倒逼”经济结构转型的力量;只有这样,我国的内需潜力才能及时得以释放;也只有这样,中国才有望度过面临的困难,并开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空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