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伟
“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范伟喜剧的经典台词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包括经济危机中人们的看法和行为。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上周末发表最新观点,称“未来三个月CPI将进一步回落”,并认为“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根本性成就”。这条信息被诸多财经媒体置于重要位置,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网民热烈议论。
未来CPI将逐步回落不是问题,大家争议的是CPI回落的主要原因。去年年末开始,宏观调控确立“双防”目标,即防物价过快上涨和防经济过热,为此货币和财政政策双双“从紧”,辅之以遏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土地、信贷政策,以及下调或取消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退税政策等等。当时的中国经济,物价和经济过热是主要矛盾,经济列车超高速行驶,大家担忧的是“车速”太快,弄不好“翻车”,宏观调控干的是踩“刹车”,甚至熄灭“发动机”的活儿。
伴随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海啸渐次扩散,到今年年中宏观调控政策已经转向为“一保一控”,即保增长和控物价。从9月中下旬开始,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迹象逐渐明朗,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全面转向“保增长”,央行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财政突击加大投资规模、出口退税税率从下调取消转向大幅度上调,就连敏感的房地产政策也“大转向”,中央给信贷优惠,地方政府更是纷纷加入顶房市的集体竞赛。至此,宏观调控彻底倒向给经济列车“加油”、“打气”。
CPI的涨跌过程则恰巧与宏观调控目标“背道而驰”。宏观调控“从紧”最严厉的时候,正是CPI大踏步飙升之际;宏观调控转而全力保增长之际,CPI反而掉头向下。当然,如果用“滞后性”来解释CPI前半段走势,逻辑上可以成立,但怎么解释CPI今后将连续下降的趋势呢?
之前以遏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过快为目标的宏调政策显然对CPI有狙击作用,但当前以及今后CPI将连续走低的决定性因素却应该是经济基本面发生重大改变。当全球经济滑向衰退,需求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CPI的需求因素从旺盛转而疲软,导致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再加上为保出口,中国大幅放缓人民币升值节奏,流动性输入的影响彻底消除,这些才是CPI当前和今后将持续走低最重要的原因。
其实,当宏观政策已经彻底转向,保增长成为绝对政策目标时,再去强调此前调控政策的“正确性”实在有点“过时”。公众对过去宏调“正确性”或许未必有多少兴趣,但对CPI趋势,以及当前宏调政策对经济走势的影响,特别是涉及就业、收入包括物价的影响则肯定关注。国家统计局作为权威预测机构,似乎更应该发布纳税人共同关注的信息,而不是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表扬决策,甚至不惜模糊事实。
搞清楚CPI回落的主要原因,以及透过CPI看影响实体经济走向的重要指标,对当前宏观决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从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就业充分,收入有保障和物价不要大起大落是最现实的。政府保增长或保GDP的出发点应该是保就业和老百姓的收入,而不是GDP本身。加大财政对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包括出台刺激房地产消费等政策,可以保增长和就业,但是否是最有效率的举措,是否应该兼顾可持续发展制订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政策,特别是加大长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重大问题的改革力度,显然有更大作为空间。经济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之时,政策当然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但正如硬币的两面,强调其中一面必然忽视另外一面,而从长远看,兼顾短期和长远才可能走得“又好又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