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救助中小企业刻不容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8日 01:00  第一财经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区域龙头自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中最为活跃的力量正是中小企业。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里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与这股力量的活跃与崛起分不开。

  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还有国企和外企。它们同民营企业一起,在目前中国经济格局中,呈三足鼎立之势。但从规模上来看,民营经济的力量相对弱小。三股力量中,真正享有特殊待遇的是外企。外企在中国享受了30年的超国民待遇,导致目前中国的出口结构中,传统产业几乎有一半的出口来自外企,高科技产品出口的87%也来自于它们。尽管如此,民营企业仍然在与外企的竞争中,争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很多领域、很多行业,外企和中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干着同样的事情,面对几乎相同的市场,二者之间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如果广大中小企业死掉,它们腾出来的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将被外企挤占。这样运行下去的结果可能将是,有一天,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将会被外企挤垮,中国经济格局中的三足鼎立将可能变成外企和国企争天下;并且从长远来看,国企又可能会因为自身体制的弱点而被外企压得抬不起头来。

  由此可见,外企对中国广大中小企业会产生很大的挤出效应,而这个趋势一旦长此以往,将对中国经济中的所有制格局,产生重大的甚至是质的影响。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均衡及其长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正是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企在中国的扩张速度。

  2006年以来,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和利率屡次上调带来的民间借贷利率大涨、上游原料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收缩等等,这些因素客观上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对外企相对有利,它们在客观上给外企助了一臂之力。因此,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死掉了6.7万家中小企业,10月份又出现了新的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这些都预示着,如果不紧急、大幅度救援,中国经济30年来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之一,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将有可能熄火。

  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转型是对的,但转型是活着转型,而不是死了转型。企业都死了,谈何转型?另外,转型也只能是部分企业转型。中国有13亿人,不可能让13亿人都去搞高科技,也不可能让13亿人都搞新兴行业。如果13亿人都搞高科技,都搞新兴行业了,那么这个高科技也就不叫做高科技,所有的新兴行业也都成为了传统产业。

  在救助民营企业时,除了要明白这点之外,还有两点特别要讲清楚。第一点是,救民营企业耽误不得,可以说是火烧眉毛,十万火急,早救一天,少死一批。第二点是,政策力度一定要狠,要大。

  (作者为资深投资者)

  刘安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