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武克钢
当前,中国最大的就业岗位和税收的源泉——中小型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倒闭潮”,据统计,今年倒闭的企业已超过6.7万家,而这可能仅仅是开始,中小型企业何以出现“倒闭潮”?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型企业,已经出现了疲软的迹象。这些产业型的中小型企业,是10年前从港台或韩国等地迁移落户于此,现在开始向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等国“漂移”。政府对此没有做好准备。今年初颁布的《劳动法》加速了“漂移浪潮”。从上述中小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来看,它们目前遭遇的危机,事实上就是中国经济危机的全部。
在过去30年,中国每隔几年都有一次宏观调控,遵循的都是“宏观吃紧,调控民企”的逻辑,但是,中小型企业生命力却最顽强,能够存活下来。而此次调控,为什么会出现倒闭潮呢?只要把最近的两次调控与此次的调控作比较就可以明白。
1998年的宏观调控,起因是亚洲金融风暴造成了消费市场的低迷,中央政府通过启动房地产的方式,激活了内需,并由此带动了重化工业的繁荣;2004年的那次,则是因为上游产业出现了投资过热景象,决策层进行了选择性的惩罚,将进入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的民营企业一一逼退,同时在短时间内控制对地产业的信贷,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而此次的景象就全然不同,最重要的两个新特征:一是出现了15年来从未发生的通货膨胀,二是人民币升值造成外贸的增长压力,调控陷入两难局面:“外需萎缩,内需不涨”。也就是说,这一次是缺少了刺激内需的动力,中小型企业就成为了牺牲的对象。
金融调控和信贷收紧是造成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直接原因。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尽管遭遇目前严重的经济压力,成本高于产出,但只要银行信贷予以帮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还是可以渡过难关的。但银行信贷则普遍地“嫌贫爱富”。客观地说,数次上调存款储备金,导致银根收紧,使银行只愿意向既保险效益又高的垄断型的国有大型企业或国家重点项目发放信贷,而中小企业则成为银行的“烫手的山芋”。
目前,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抵押贷款,都必须有银行认为极保险和极容易变现的资产,如土地、房产做抵押,才能放贷,而生产设备,加工能力打二折银行都不一定接受。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这样状态,严格地讲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银行”和“信誉贷款”,中小企业实际上面对的是“典当行”和“当铺”,讨价还价的是典当成数。没有一个支持企业发展的良性的信贷环境,中小企业怎么可能发展和升级换代?
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的正常信贷,要想继续发展,就必然转向民间资金。这就必然催生了民间非法集资和地下钱庄的盛行。以地下钱庄来说,高额的贷款率是维持其经营的惟一手段,目前地下钱庄的贷款率是22%以上,中小企业向他们借贷资金,当然也会意识到其中的利益讹诈,但为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只能饮鸩止渴。长此以往,不但会扰乱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会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有学者认为,中小型企业的倒闭潮是经济转型的阵痛。说的轻巧,阵痛是妇产科的术语,阵痛可以顺产,也有难产,母子双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逼中小企业转向高科技,升级换代。技术升级,无论如何要建立在工艺和设备更新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建立在追求技术设备投资的基础上,建立在更良好的融资环境基础上。哪有抽走你的血以后再要求你升级换代的逻辑。
如何破解中小型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此前,鉴于中小型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现实,考虑到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本原则,中小企业向国家交了这么多税,国家控制着银行,为什么不以税收作为贷款的基本依据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税定贷”的银行信贷投放新方式,使中小企业产生“造血功能”,自身循环健康发展,达到优胜劣汰、产业升级有序进行的目的。
市场经济中,为了就业保障,各国都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是公共政策。国有银行不愿服务中小企业,为什么不让中小企业自己开办银行来服务自己呢?如果银行是自由竞争的,如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是公平竞争的,完全不需要以税定贷的原则。但是,在中小企业不准联合起来办银行的情况下,在垄断企业享有垄断权力搞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在银行被政府控制的情况下,难道以税定贷不是最公平的措施吗?其实,以税定贷,仅仅是着眼于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问题,远远不是全面。要真正破解目前中小型企业的危局,需要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入手,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而我以为,目前解决中小企业的困境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改政、松绑、减税、放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