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毅夫:经济发展可促文化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 10:34  《理财周刊》

  提要:只要中国的经济基础提高了,中国的文化有能力在一个更高的经济基础上,实现上层建筑的创新,从而使中国文化成为一个新的、内部自洽的实体。

  本刊记者 张学庆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文化是否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变革?文化与经济又有什么关联呢?

  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展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时候,不是仅仅从经济角度去解读,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因。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变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成自洽实体

  要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探讨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急剧衰落的原因。

  林毅夫说,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中国文化跟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

  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喜欢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林毅夫说,“他将文化分为3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二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组织;三是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其实,这3个层次的划分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起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则是上层建筑。”

  林毅夫进一步解释说,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比如,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是石头,生产方式是游猎,生产力水平很低,它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公社,伦理、价值是公有。这样一个上层建筑或曰社会组织和价值标准,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以及克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与非常低的生产力的水平是相洽的。

  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进入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公有变为私有。这种转变可以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将来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并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文化体跟另一个文化体碰撞了,才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先进与落后到底是靠什么来决定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