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杰
国际原油暴跌再度使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在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调整之上。
有传闻称,国家发改委或于11月5日宣布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20%,同时采取暂行条例等办法,在成品油价基础上加价30%开征燃油税。但此消息无法证实。
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分析认为,相比成品油价格下调,燃油税推出事宜涉及到更多决策层面,同时需要经过全国人大立法认可,预计短期内不会推出。
补偿机制越补越乱
对于调价传闻,发改委价格司一直保持沉默。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成品油价格的定价权确实是在价格司,但决策权在委领导甚至更高层面,因此价格司目前无法判断近期是否会调整成品油价。他指出,按照2007年之前的惯例,如参照以前的“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成品油市场加权法”,现在的成品油价格肯定是要调整了。“问题是今年以来,当国际原油价格从70、80美元一直攀升到149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也仅仅上调了一次。”这位官员说。
能源专家武建东认为目前成品油价按兵不动的策略实质上正是一种隐性的补偿机制。“过去原油价格居于百元高位的时候中国没有怎么涨,现在降下来了,中国当然有理由不降价。”武建东说,建立补偿机制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种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始终处于模糊状态,也没有成立临时性规定或法规将其规范化,导致眼下的不降价策略貌似补偿机制,却又说不清道不白,严重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中国政府对石油企业实施财政补偿机制由来已久。今年2月,国家财政部就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发送了巨额补贴。这也是近年来第三次给中国石化单独发放补贴。2005年和2006年,财政曾分别给予中石化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和50亿元。
具体操作中,除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也长期在通过减税、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向当地炼厂发放“石油补贴”。
这些并不严肃的补偿机制,一直没有形成明文细节进行相关约束。国研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一位能源专家就指出,“不是不可以进行补偿,但每次补偿都是暗箱操作,甚至到底补偿了多少,应该补偿多长时间都是糊涂账,这样的补偿机制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孙钢认可国内油价已经高于绝大多数国家油价水平的事实。但他指出,国内现有的成品油价格并非媒体所说的裸价。“目前的油价里面至少包含了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3个以上税种,同时还有一些添加剂的费用。”孙钢说,油价调整与否实际是一道加减法难题:国家要么下调油价,还利于民,要么稳定油价,通过中国石化等垄断企业之手,逐步增加国库收入。
燃油税可能还要等
近年以来,油价每次调整都会增加另外一道选择题:酝酿14年之久的燃油税机制会否随同油价调整一起亮相?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认为,市场希冀燃油税机制尽快出台,根本在于希望借此能够减轻消费者负担。从本质上看,燃油税机制和之前已经实施的车购税异曲同工,最终都是为了规范各项行政性收费,或者实施费改税。这一机制一旦启动,将采取“多用(油)多缴(税)”原则,从总量上看,国家收取的所有费用不会有实质性减少。
但对不是经常开车的有车族而言,却是莫大利好。“我每天开车只是上下班,为什么要和单位车辆缴纳一样多的各种杂费?”北京市民杨先生就如此质疑。
武建东分析,我国目前正在致力于进一步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而实施燃油税制改革是完善这一工作的重要环节。他认为,国内成品油价格之所以迟迟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关键正是在于燃油税机制难以推出。
不过,在孙钢看来,燃油税机制的出台与否、何时出台更多取决于国家决策层对此事件的态度和信心。“按照法定程序,燃油税正式出台需要经过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以及全国人大财经委等多个专业委员会的讨论通过,并且立法实施。但眼下国际油价处于近17个月以来历史最低点,国务院要想紧抓这一历史机遇,也可能采取临时办法,如制定暂行条例的方式,来推动燃油税进程加速。”他说,归根结底,燃油税对于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而言只是一项配套工程,目前国家决策层并没有明确油价要不要彻底放开,这也意味燃油税机制短期并不具备出台条件。
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认为,目前的国际油价走势并不明朗,也会动摇决策层出台燃油税的信心。“从长眼看,燃油税出台后最受影响的层面在于交通运输,而发改委、财政部、国税总局以及交通部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平衡,本身也是一道难题。”
燃油税由来已久
1994年,有关部门就正式提出开征燃油税的动议。
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公路法》,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替代养路费等,拟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决定。
2001年1月4日,时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的金人庆透露,燃油税出台工作已就绪,将在适当时候开征该税种。过了一年,金人庆再次称“燃油税将择机出台”。
2005年1月11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透露,燃油税改革的方案经过研究已有了初步意见,但需要在比较合适的时间推出。
同月22日,国务院发展中心的报告称:我国已经制定征收汽车燃油税的方案,并将择机在全国公布推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