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翔
毫不奇怪,《纽约时报》也将全球主要央行同步降息以期救市的报道,放在它的网站的头条位置。如果在10月9日的早上点击阅读这篇10月8日的报道,你会发现,在英文网页的右下角出现了google提供的中文广告:“去美国eBay开店,只要2元,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3.8亿优质买家,每秒40件次交易机会,交易安全利润高!”
当然,出现这则针对中国市场的用中文写就的广告只是巧合,但这种巧合却让人浮想联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也可以被理解为,亚洲会是希望吗?原因很简单,如果历史地来考虑全球经济的大萧条,其中一个显著的不同是,现在世界拥有了看起来成长潜力无限的新兴市场和已经成长起来的几个新的经济体。1929年时,在全球的经济版图中,亚洲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的国民政府正在努力收回租界,恢复中国往昔糟糕的国际地位;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韩国刚刚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正陷入一种难以抑制的军国主义冲动;以色列要到1948年才建国……
亚洲经济地位的抬升是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开始的,随后亚洲国家开始效仿经济现代化的邻国,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经济。亚洲经济的这种高速增长在1997年时被自身引发的金融危机打断,但是在随后,除了个别国家之外,受到影响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逐渐恢复,或者至少维系着繁荣,比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而且,紧接着,中国和印度成为像当初 “亚洲四小龙”一样闪耀的经济明星,中国更是创造了以数据衡量的经济奇迹。为了描述这些刚刚出现的新力量,记者和投资银行家们费尽心思想出了不少词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词是“金砖四国”。
不久之前越南的经济危机萌芽曾经让中国媒体惊呼,这可能会引爆整个亚洲的经济危机。如果今天再来看这种判断,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荒诞不堪,但是在当时这种判断充斥在中国网络和印刷媒体上。越南没有引爆亚洲的经济危机,反倒是西方世界在亚洲金融危机十年之后陷入了麻烦。
现在想一想此前全球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印度和中国的崛起和亚洲地位的抬升肯定位居其中。这两个国家中,中国拥有骄人的外汇储备,中国的银行和公司也在美国有大量的投资——当然,这也让它们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蒙受损失,但是同这些银行和投资机构的美国同行相比,这种损失可能还不能用“惨重”来形容。在各种嘈杂的认为亚洲和中国可能感染到此次经济危机的声音中,我们要想一想迄今为止我们受到的影响是什么?答案是:投资损失和出口减少。而有经验的中国企业家知道,他们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远不如受到中国政府自身宏观调控的影响大。
经过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亚洲国家都为自己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防范和隔离措施,无论我们认为这些措施是否正确。其中广为人知的三条是:有竞争力的汇率、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和高额的外汇储备。正是高额的外汇储备让泰国前总理他信在给《金融时报》撰写的文章中提出:“亚洲有机会将自己和世界经济从华尔街崩溃中解救出来。中国和日本,以及其他拥有大量盈余储备的亚洲国家,应该现在就采取行动,创建一种亚洲债券,以遏制美元疲软的影响。”
而且,即使在出口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正在起飞的一些亚洲国家,自身也具有无限的消费提升空间。包括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家在内,它们巨大的人口基数,随着经济发展正在被释放的正常消费需求,都会让人遐想这些国家可能具备的经济发展空间。
另一个因素是,尽管这些新兴经济体备受称赞,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新兴经济体中的大多数经济主体——公司,仍然只能在本土称雄,而不是全球市场的霸主。已经彻底全球化的那些公司会受到剧烈的影响,比如丰田。据日本媒体宣称,由于美国市场的萎缩,丰田的年度利润可能会锐减40%。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一家针对本土市场的公司会受到如此剧烈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在金融上,还是在公司主体上,很多正在成长中的亚洲国家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全球化。
因此,很有可能,已经引人注目的亚洲的一些经济体会保持相对的健康。接下来的问题是,亚洲是否会是全球经济的希望,以及它们能否在此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中扮演积极力量。这不是在期待一个东方版本的马歇尔计划——那过于夸张,但是却可能将是平衡全球经济的最为现实的答案。
来源:经济观察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