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中国尚未进入降息周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0日 15:26  经济观察报

  段寅燕

  华尔街金融地震,国内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中国银行业将在内忧外患的经济局势中处于何种境地。本报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先生。

  金融危机与中国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市场发生的动荡?

  连平:从次贷危机发展至今的情况看,被救助、接管、倒闭的金融机构以投行和小的商业银行为主,大型商业银行尚未出现大的问题,后者反而是在出手收购其他金融机构。这说明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文化、金融创新还是比较稳健、保守的,并通过证券化有效分散了次贷的风险。同时,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告诫我们,要加强对金融机构高风险创新产品的监管;金融机构要健全和完善稳健经营的文化和机制,不能一味追求短期收益,并要加强对相关产品市场风险和交易对手机构信用风险的管理。

  经济观察报:中国金融市场和机构所受的影响如何?

  连平:我们认为,中美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和发展阶段的可比性不是很强,中国商业银行的基本面是好的。而美国目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还是在虚拟经济层面,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像以前历次危机那样大,因此其经济不太会深度、长时间衰退。只要中国努力解决自身市场存在的问题,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相信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性会降到较低程度。

  两率齐降的意义

  经济观察报:自本月16日起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不变,这是否可以看成是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降息的信号?

  连平:贷款利率下调表明货币政策的天平开始向“保增长”倾斜,但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并没有全面放松,目前还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降息周期。一是因为贷款利率仅是小幅调整,且存款利率维持不变以保持正的实际利率,“控通胀”的意味仍在其中;二是信贷额度控制并没有完全取消,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的融资结构下,信贷额度控制是目前最为强有力的货币政策手段。

  利率下调的大背景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加大。从国内来看,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投资和消费存在持续增长的压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成本压力较大;国际上,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出口增长困难增大。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减轻为政策调整提供了空间。8月份CPI同比增幅从7月份的6.3%显著回落到4.9%,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PPI进一步上涨的压力也减轻。

  经济观察报:此次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会对市场和银行带来怎样的变化?

  连平:我们认为,贷款利率下调的信号作用较大,而实际效果却较小。由于信贷控制并未取消,同时贷款需求依然较为旺盛,实际执行的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较大(08年2季度,6个月-1年贷款的实际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约1个百分点),特别是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更大。在此情况下,小幅利率调整对企业贷款成本的影响不大。

  贷款利率下调对商业银行有双重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总体水平略有所降低。但如果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因为降息而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贷款利率下降的负面影响。因为前8个月商业银行大部分的年度贷款额度已经使用完毕,加上大部分贷款的利率是按季、按年调整,因此银行年内受的负面影响较小。

  宏观经济预期

  经济观察报:您对宏观经济年内的趋势怎么看?银行业下半年面临怎样的宏观环境?

  连平:对于年内的经济增长不应过于悲观,全年GDP增长10%以上应该可以实现。年内出口增速虽然可能继续有所回落,但趋势尚属比较平稳;下半年财政可能会有一些举措,如个税起征点上调、红利税下调、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等,从而进一步拉动消费;下半年信贷政策已有所放松,对灾区的投入还会增加,投资增速有望加快。

  年内不排除因经济运行的需要继续适度下调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一方面,下半年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可能会有所缓解。另一方面,下半年商业银行的利差仍将比较稳定。

  但明年信贷控制的力度会减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银行的定价能力,但信贷增速可能稍快一些。同时,今年结构性降息的负面影响将在明年显现,商业银行的利差可能有所缩小。

  我们预计下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将呈现不良贷款占比稳定而余额上升的状况,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将逐步回升。房价下跌10%-20%来讲对银行影响不大,因为现在银行业按揭乘数普遍控制在六成左右。而随着银行的持续控制和压缩,房地产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重大概在7%左右。未来除非全国房价下跌30%-40%,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有所攀升。但上述情景出现的概率较小。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