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PPI与CPI一升一降表明控制物价的宏调取得成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0日 07: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耐人寻味:7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3%,涨幅自5月以来连续3个月回落;与此同时,7月的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却同比上涨10.0%,涨幅持续扩大,达12年来新高。这“一升一降”表明,控制物价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成效,但未来物价仍存在上行压力,抑制通货膨胀依然不能放松。

  稳定物价初见成效

  在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7月底大白菜的成交价格为每公斤0.64元,这个价格不仅比前一周的0.92元下跌了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所回落。据了解,新发地市场的大部分蔬菜近期价格都出现了下跌。

  事实上,不仅仅是蔬菜价格,整个食品价格在近期保持相对稳定,成为CPI涨幅回落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食品价格的涨幅为14.4%,而在CPI涨幅最高的今年2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则高达23.3%。

  人们记忆犹新,从去年5月开始,以猪肉价格暴涨为起点,CPI涨幅在其后一年内持续攀升并维持高位运行。这轮物价上升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农副产品涨价推动食品价格涨幅明显,成为物价上涨的主导因素。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CPI上涨的8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就拉动6.8个百分点。另外,近年来,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际粮食、能源等价格大幅上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物价稳定关系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牵动百姓切身利益。去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禽类生产的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并通过财政补贴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

  目前CPI涨幅的回落,与这些举措的实施密不可分。在世界粮食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我国夏粮生产连续5年丰收,为稳定物价打下坚实基础;随着各项扶持生猪养殖措施的落实,生猪存栏数和出栏数都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猪肉价格涨幅也出现了逐月的回落态势。

  专家认为,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走稳,食品因素对物价上涨的拉动效应将减弱。去年下半年CPI基数较高,也有助于今年下半年CPI的企稳回落。另外,国际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近期均出现快速回落,使得通胀的外部压力有所减缓。

  通胀压力不能忽视

  虽然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目前的经济运行看,物价上涨仍然存在多重压力。

  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成本的PPI持续走高和CPI涨幅的“背道而驰”,应当引起重视。5月,PPI涨幅超过CPI涨幅0.5个百分点,6月为1.7个百分点,7月则达到3.7个百分点。尽管这两个指标的构成因素有明显区别,资源品价格变动对PPI影响较大,而CPI则更多取决于食品价格,但工业品价格是否会成为CPI上涨的新“推手”,有待观察。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当前我国总需求增长已趋稳定,终端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快速传导到生活消费品价格。在这一背景下,治理PPI上涨的重点是提高企业对成本增加因素的消化能力,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奠定基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