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 05:0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按照一些国家的经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高储蓄率可能的持续期大约是25-30年的时间,然后储蓄率就开始下降。中国已经经历27年的高速增长,高储蓄率是否会发生变化不得而知,但是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随着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高储蓄率会下降,甚至会变储蓄为支出。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也有供给的极限。关于劳动力“红利”即将结束的问题是有比较权威的研究的。而且近几年沿海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和“劳工荒”的出现,已经开始证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下,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发生变化。

  我们的结论是,大规模资本投入增长和劳动力投入增长都将遭遇储蓄率和劳动力“红利”的瓶颈。如果投入逼近基本资源的约束,如果没有其他的突破,靠不断加大投入规模支持的规模效应递减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

  粗放型增长方式也增大了能源的制约条件。高投入的增长方式忽视高耗能高污染,能源使用效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不但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非常不利于应对当前的高油价危机。

  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的变迁

  中国经济已经完成高速起飞的经济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经历新的变迁。在经济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开创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改革、价格体制的突破、国有企业的体制变革、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竞争。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制度性的改革成为根本性的动力因素,并奠定了此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制度进步为基础的。没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根本性制度变迁,就不能解释在没有巨大资本积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能够实现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变成硬道理。发展被理解为增长速度。本来追求经济高增长的目标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的是长期可持续的增长,而不是心浮气躁的,不顾一切甚至牺牲子孙后代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高投入”的粗放式短期增长。特别严重的是,在大力推动GDP增长的同时,不但没有深入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反而在某些方面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制度的变革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国际的经验显示,发展模式要适应发展阶段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相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性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高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依靠投资推动的增长模式面临资源瓶颈,带来经济结构扭曲以及各种新的矛盾和不平衡。因此,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抛弃“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移,进一步变革经济制度,创造经济持续发展的更好环境,就成了我们目前的必然选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