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油价 不全是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 18:17 南风窗

  梁 晓

  6月上旬,国际原油价格逼近每桶140美元关口。仅6月5、6日两天,就每桶上涨了15美元。

  回顾原油价格走势:2003年底在每桶30美元上下;2004年第三季度起不断上升,10月首次突破50美元水平;2005年8月底,飓风卡特里娜吹袭美国,油价一度上升到70美元,两年不到就翻了一番。然而,原油涨价的大趋势远未结束,经过了2006下半年的下跌,如今的油价,比2007年初的“低位”又涨了170%。

  油价向上猛蹿,到底发生了什么?

  “亚洲溢价”关成本何事?

  2005年前后,不少分析认为,油价上升的原因是供需变化。美国主流媒体散播“中国威胁论”的同时,把中国石油需求增长推动油价上升,当成顺理成章的说法。美国能源部副部长也说,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占2004年全球原油需求总增长的1/3,这部分需求增长,把世界原油生产的剩余部分吞没了。

  然而,当我们做一下石油供求和油价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近30年来石油的生产量与消费量基本能保持平衡并略有盈余;而且,石油生产量与消费量差额,与油价变动的相关性也并不高。

  经济分析离不开成本。中东的不少浅藏油田,开采成本仅为每桶两美元左右。2006年摩根斯坦利的分析报告说,每桶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成本“超过了10美元”(是1999年的3倍)。作为佐证,一些过去无利可图而废弃的老油田,现在因油价高涨被二次开发,经过油井内置感应器全天候检测、高压蒸汽溶化石油再冷凝、抽出等十分繁复的工序之后,每桶石油的开采成本可以“高达”16美元。比起130多美元的油价,这些成本实在微不足道。

  因此,纯粹的经济分析给不出合乎逻辑的解释,2008年中的油价为何比2003年底上升了3倍多?纯粹的经济分析也不能解释,为何从1992年起,所谓的“亚洲溢价”可以默许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向亚洲石油消费国收取每桶价格高出欧美1至1.5美元的“手续费”。2003年的平均“亚洲溢价”高达每桶2.56美元,中国为此一项就多付了5.4亿美元。

  2007年10月,油价开始逼近每桶100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秘书长也坐不住了,几次对外表示,油价太高了,供求因素无法解释这种高油价。印度石油部长干脆说,是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的大举入市炒作,造成了油价的疯狂飙升,因此建议取消原油期货市场,以平抑油价。

  有钱买不来的资源

  从1993年起,中国就开始在全世界开拓石油来源。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遇到的,更多是挫折:

  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输油管道,本有中国与俄罗斯论证谈判了10年之久的“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大庆)方案。2002年底,日本支持的“安纳线”却后来居上。最终确定的“泰纳线”,出海口正是日本提出的纳霍德卡。

  2002年12月,中石油收购俄罗斯第九大石油公司斯拉夫油田以失败告终,因为俄罗斯国家杜马以绝对多数通过一项决议,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府控股的实体参与竞拍斯拉夫石油的股权。

  2003年3月7日,中海油宣布将从英国石油气集团(BG)手中买下里海卡拉干油田8.33%的权益。两个多月后,西方五大石油公司联手抵制,决定行使股东优先购买权,中海油的收购计划泡汤。同时,中石化与BG的买卖也吹了。

  2003年,中石化和中海油联手竞购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一处大规模油田部分股权,结果,西方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又用优先购买权将中国挡在了门外。

  2005年中,中海油又进行了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海外收购大演习——提出以现金185亿美元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尤尼科。最终,中海油还是铩羽而归。中海油遭遇的,除了来自美国商业对手雪佛龙·德士古的竞购,更关键的是政治障碍——不迟不早刚刚获得通过的《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案》。这个讨论时间长达4年之久、长达1700多页的法案,在最后通过前增加了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条款(Sec. 1837),要求评估和汇报处于增长之中的中国能源需求,以及这一增长在政治、战略、经济或国家安全方面对美国的影响。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可以几乎无限期地拖延时间,阻止中海油的收购活动。

  类似的大小案例,至今还在不断重演。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媒体关注,专家评论。通行的议论是要按“市场规则”,中海油是中国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先天不足。甚至有人建议,先把中海油改革,与跨国公司合资,让跨国公司控股,“市场规则”畅行无阻。这套市场万能的议论,在彩电、冰箱等行业或许成立,但用在深入国际政治的石油资源,肯定似是而非了。

  中国只能算是世界石油争夺战中的后来者。日本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石油是其主要能源,但本土几乎没有石油。日本锲而不舍地进行了多年的尝试:1967年成立日本石油公团(准政府机构),负责海外石油勘查开发事务,并从组织上、技术上和经济上对石油跨国公司提供各种优惠,鼓励日本公司独立开发石油,加强同产油国的联系,帮忙勘探,投资建输油管、码头等等。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没能改变日本对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1997年,日本石油消费的99.6%依靠进口,其中76.9%来自中东地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多年,始终没有买到一家类似尤尼科的石油企业。

  谁再劝中国领导人说,石油企业兼并必须遵循“市场规则”,首先得回答,日本为什么不能遵循“市场规则”买到足够的石油资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