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谢国忠:再看中国速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 17:20 《环球企业家》杂志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哀痛是“旧式中国”的遗产,而一场快速的伤痛痊愈过程将成为重新开始的信号

  四川大地震将惊骇和伤痛带给了太多的灾民,而他们所遭遇悲惨不幸的画面震动了我们所有人。这次大灾难是中国近期所遇到的最大考验,但是对于危机的迅速反应显示出这个国家原有力量的强大,同时也显示出一些积极的、未曾预想到的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使得中国拥有更强大的能力来应对灾难,它的GDP在今年可能会达到4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庞大的经济总量为处理地震影响提供了足够的财力。相较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国如今的工业化程度和后勤保障能够提供的力量得到了巨大提高,从而能够实现有效救援:数千人因此被从废墟中救出。经济发展不仅能够使人们变富裕,它还能挽救人们的生命。

  巨大的经济体也将对重建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为500万无家可归的灾民建设房屋和提供生产工具需要3000亿人民币,总的重建支出更可能超过1万亿人民币。仅仅10年之前的话,如此庞大的数目将压垮整个中国。而现在,中国的财政收入即使在2008年也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使用其中的5%投入到重建当中就足够了。当然,那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并且将在今后很多年带来财政方面的压力。

  中国政府对灾难作出了最快的响应,在效率和所提供的资源方面都应该得到最高评价。更加重要的是,整个救援行动证明了对于人性尊严毫不含糊的尊重。这次,中国政府把“将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口号落到了行动上。

  政府的救援努力值得我们赞扬,而地震的破坏范围也引起了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早已存在的思考:救援速度“第一世界国家”,死亡人数“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发展策略似乎重视数量更甚于质量。地方政府热衷于增加GDP,但是这种增长是通过预支将来实现的。举例而言,环境、教育和医疗保障如今就遇到了这种增长模式带来的问题,房屋和基础设施则建设匆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