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樊纲:中国制造出路在于向内转(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 22:57  CCTV经济半小时

  马洪涛:“但是经济运行有它自身的规律,按照目前的情况,您觉得它更有可能向外转移,还是向中国的内地转移?”

  樊纲:“这个取决于我们是不是给它创造了条件,所以我说我们现在不能光坐在这儿谈出现了这些困难,我们要想我们怎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继续发展中国制造业,制造业,中国能够发展制造业,本身就是我们改革开放,我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印度现在比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一半,它为什么现在没发展出制造业来,没创造出大面积的制造业,我们说它努力不够的问题。

  要想中国制造业继续发展,今后再在中国再做20年,30年,留在中国做,为中国创造就业,完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然需要各方面努力。能不能我们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做一次努力,再改革我们的体制,再改善我们的基础设施,同时改善我们内陆地区的发展制造业的各种条件,包括来料加工,包括出口,这种制度的条件,政策的条件,为我们的这些地区承接沿海地区制造业的转移创造条件,真正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了,到了像韩国和台湾当时那种情况了,说句实在话,我们的企业再到非洲去,再到哪去,我说问题不大,那是企业发展问题了,但是毕竟我们自己的就业基本解决的话,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基本解决的话,我们的贫富差距就不会再继续扩大了,这些东西都连着的,贫富差距问题跟制造业发展,跟就业的充分的程度,这些都是套在一起的,我们今后的社会问题就不会那么大,我们整个长期的发展就更有保障,所以我觉得我们讨论制造业面对的困境,应该真正地,积极的结论是,我们怎么再进一步努力去发展制造业,把制造业留在中国,让内陆地区承接制造业,而不是去批判制造业,而不是把这些制造业向外躯干,我说这是我们现在中国要做的事情。”

  “中国制造解决困局就是创新”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现在这个阶段,就像鲤鱼跳龙门,风险和机遇总是并存的,如果跳过去了,就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摆脱低价竞争的尴尬,掌握国际市场的主动权,汇率、成本这些问题,也就再难不倒中国企业,现在,不少企业在重重压力下开始了各种尝试,寻找中国制造的出路。

  在丝绸之都的江苏吴江的盛虹集团所有的车间都在生产,记者了解到,一年多以前,盛虹集团决定由生产普通涤纶纤维向超细、超绒方向转型,使公司在超细纤维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

  吴江市盛泽镇盛虹集团工作人员:“应该说这个是普通纤维的供价的三倍,比如说普通纤维是17000元1吨,我们这个可以卖到51000元1吨。”

  记者在福建晋江安踏鞋业,品牌总监徐阳告诉记者,2007年,安踏的销售额毛利率高达33.2%,远远高于普通企业平均10%的毛利率,在2008年第一季度,安踏就已完成了2008年首三季的订货活动,订单升幅达到50%。

  安踏有限公司品牌管理中心总监徐阳:“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拥有品牌的企业会越做越大。”

  2007年10月,安踏球员版篮球鞋正式登上NBA赛场,安踏在海外进一步扩大行销网络。

  记者:“这个鞋是什么,是姚明穿的吗?”

  徐阳:“54码,比姚明穿的大,然后这是斯科拉,在今年奥运会上会穿的鞋。”

  在温州水头镇记者见到了平阳远东皮革公司的老板王楚,他告诉记者,他的企业今年效益没有受到影响。

  王楚:“这些都是皮革的深加工,把这个皮革能够做成各种漂亮的花色。”

  记者:“像这样的利润有多高?”

  王楚:“像这些利润应该要达到50%到80%以上,在皮革产品当中利润算是比较高的。”

  在东莞大岭山记者见到了运时通董事长陈燕木,他为自己的企业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陈燕木:“我们应该把进口商跟批发商这一块干掉,我们自己成立行销公司,要直接设立行销公司,缩短中间的剥削,直接进入消费者,掌控市场,中国的工厂才能活命。”

  马洪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但是我想请问一下樊教授,他们找到的这些办法对于中国制造这个整体解决困局,有多大的借鉴意义?”

  樊纲:“一个概括的话就是创新,创新这个概念是很广的,提高竞争力,就是各种创新,这块我想是我们社会能够为它们做什么,为它们的提升,或者是它们能够保持竞争力做什么,这一点我个人不认为政府就可以帮他们去创新的,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创造一个条件,创造一个环境,经济学面对的都是一些概率事件,能不能成功地转移就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努力,这个事在人为的事情。

  从道理来讲,中国既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就应该还发展工业,还有发展这些制造业的空间,而且中国说实在的,13亿人口,到了最后也需要很多制造业,如果实现不了,中国就停在一半,那停在一半地结果就是你不断地被社会矛盾解决不了,收入差距就变成永久性,社会危机就变成一种常态,没有别的出路,一定要发展,你不发展,最后就死在那里。”

  马洪涛:“我们都知道资本是像水一样,它有一个逐利的本性,只有这个在内地获得收益,比在新兴市场获得的更多的时候,它才愿意把它的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

  樊纲:“对,就是我们能不能创造条件,使它在内陆地区获得好的收益。”

  马洪涛:“那现在看起来的话,您来评价一下,中国内地的这些优势,是否就一定有比那些新兴市场有更多的优势?”

  樊纲:“如果我们努力到一定程度的话,我相信我们有这个优势,新兴市场国家它有它的一些优势,它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低一半等等,但是它也有一些弱势,除了基础设施比较差,除了有些国家体制上比较弱,除了有些国家它的内部的矛盾比较多,政治不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以外,那我们能不能创造条件不仅使一个企业转移,而且这些集群能够跟着转移,能够继续留在中国做,这个跟政策制订等等都相关了,跟我们中国上上下下,从中央到地区,去不去努力的事情相关了。”

  马洪涛:“我们也相信一些新的情况会催生我们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一个改革,而这些深入的改革前提就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个正确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有正确的决策,有一个正确制度的安排,那现在您觉得我们在,比如说是中国内地的这些省份,这些政府,方方面面,他们是否已经为即将到来的产业转移做好了准备?”

  樊纲:“就是因为有些地区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还没有做很多的努力去做这个准备,去创造这些条件,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的话题,才有我想讲的这个话题,就是我们应该提高这些方面的认识,改善这方面的认识,我们更加的努力,如果我们努力到了,我相信还是有大部分企业会转移到我们这里。”

  半小时观察:中国制造的“龙门”

  生存还是死亡?中国制造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其实,这个答案早就摆在我们面前,但是,真正先知先觉的企业还是不多,因为那个时候,农民工的工资还很低,美元的汇率还很高,煤电油还没变得紧张,只要能再多赚一点,低端制造业就还有一线生机。不幸的是,几乎一夜之间,这些通气孔就都被堵上了,那些没有技术和品牌的制造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窒息。

  老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相信中国制造所面对的这场生死危机,能触动更多地中国企业,加入到技术和品牌创新中来。跳过了这道龙门,中国就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汇集全球资源的世界市场。

  主编:张凯华 记者:李萍萍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