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仁宇:CPI告别8时代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 04: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熊仁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数据已经回落至7.7%,而环比更是下降0.4%,其中由农产品生产周期造成的食品价格下降是CPI指数回落的主要因素。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从此告别“8时代”一路回落,还是仅仅是阶段性回调?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中是否还存在着进一步推高价格的因素,如果前期积累的价格上涨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释放已经出清,那么CPI的进一步回落可期,反之我们则要注意CPI指数的反弹。 我国经济的问题在于产业的上下游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价格关系并未理顺,政府、市场的压抑都对价格产生一定的扭曲作用,前期价格上涨释放得并不完全。政府的价格管制比较好理解,就是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的进一步蔓延,对部分资源产品的价格进行了管制,现在的价格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水平。对成品油和电力价格的管制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这种价格压抑对控制物价的全面上涨作用显著,但它的持续性是我们所关心的,不可持续的压抑最终还将使通胀因素积累释放。 市场对于价格的压抑作用令人难以理解,但却是事实。我们并非要否认价格的形成机制,这里的问题在于供求平衡的打乱造成了市场价格压抑生产成本。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的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型的增长模式的确需要投资的率先发动。但我国长达数十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高潮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资料显示,长期以来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需求的增长远高于消费需求的份额,投资产生的新增生产能力是我国本身难以消化的,于是对外出口的持续扩大是消化投资的唯一渠道。 形成投资增长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土地财政带来的地方政府批地冲动、存贷利差造成的银行信贷扩张,资本市场带来的直接融资多方因素纠结共同促进了投资增长的原动力,而经济增长中分配份额不降反升又直接和间接地进一步推动投资高增长和投资率上升。“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前几年我们津津乐道的,在CPI低位徘徊甚至负增长的时候我们并未意识到风险正在来临。在原来承担着经济扩张成本的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红利消失之后,这些成本由隐形的变成显性。当人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发现生产过剩已经成为事实,而人民币升值和贸易形势的严峻进一步蚕食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和议价能力。企业对价格的压抑更多的是由于前期投资增长过快造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剩,是市场作用的回调。2008年以来,制造业企业的停工的消息陆续传来,说明企业承担成本上涨的能力有限。 由此,我国的政府和企业通过价格压抑承担了相当大部分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这种压抑一旦放松甚至改变,CPI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极大。现在看来,一些企业宁愿选择破产也不敢轻易调整价格。资源价格的管制扭曲已经造成了能源企业的亏损,管制带来的一些投机和套利行为进一步扰乱了能源供给。从国际原油市场来看,我们所期望的原油价格回落,价格管制取消的预设路径暂时不会出现,原油价格进一步上涨已成共识,东南亚国家的燃料补贴政策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从各种因素来看,价格管制即使不取消也会逐步地放松。一旦管制松动之后,工业品价格趁机上涨是成本重压之下的各个工业生产企业必然的选择,那时新一轮的通胀压力将随之释放。所以,对于CPI的短暂回落切不可沾沾自喜,现在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如何迎接通货膨胀的长期考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