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灾区重建:授之以渔(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 09:40 经济视点报

  地震发生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将对受灾群众实施就业援助。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技能培训,有组织地进行对外劳务输出。

  很多地方和企业也做出了积极回应,不少地方发起了“为灾区提供就业岗位”的活动。

  在温州,当地的劳动部门积极主动向企业提供《企业委托招工简章》,要求提供岗位的温州企业在简章中如实填写单位具体信息以及招工信息,并承诺在7月份前后为到温求职的灾区人民举办专场招聘会。

  截至5月底,有39家民营企业承诺为灾区提供8000多个岗位。大部分企业给予灾区就业人员以照顾,工资普遍高于当地同类工种的平均水平。

  当地劳动部门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四川劳动部门。在收到通知后,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立即回电,表示一定把这个重要信息反馈给灾区群众,并决定等地震搜救工作结束、灾后重建之时,组织灾民到温求职。

  与此同时,北京、深圳、山东、南宁、河南等省市也纷纷表示,愿意优先接纳灾区人民就业,有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一些实质性的措施。

  授之以渔

  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慷慨和团结,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这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钱款、物资解了灾区同胞的燃眉之急,使得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但是,随着救助的深入,很多人开始了另一种思考。

  网友“一马青尘”认为,在救助过程中,大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困境:救济物资容易,救心艰难;让一个人活下去容易,而让一个人活得有尊严不易。唯有创造性劳动,方能令心灵拥有自信的力量,方能令人精神饱满地投身于家园重建。

  地震毁坏了家园,毁坏了当地的经济支柱,毁坏了当地人就业的企业,人们在解决他们当下生存危机的同时,或许更应该帮助灾区恢复造血功能,让他们早早地从地震惨剧的阴影中走出来。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占乐表示,传统的灾后重建,一个常用的手法就是发放灾后救济金和补偿金。然而,这些数额有限的钱不能解决灾区人民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长久生存和发展问题。扶持当地经济发展,进行异地招工,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问题。

  同时,他认为,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以及金融等部门,可以为灾区提供一些政策上的倾斜,鼓励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秩序。

  骆洪16岁出去打工,跑遍了大江南北,做过挖煤工,做过油漆工,经过10年积累,办起一个玻璃加工企业,然而地震将他打回了原型。但是,他不想再出去打工,还是希望能够重整家业。“家里人都很难过,但是天灾所致,我也无可奈何,以后的日子还要继续下去。”

  骆洪已经在考虑灾后重建玻璃厂,但是一无所有的他需要借用外力,他希望获得政策上的倾斜,得到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