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建行定价须加入现实考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 11:23 南方都市报

  批评与回应

  昨日又见贵报个论提出“建行贱卖论”,印象中,这一论调曾经在2005年前后引发热议,后经有关负责人回应,事情终告一段落。而今年5月28日,根据协议,美洲银行通过增持汇金转让的建行股份至19.9%,达到银监会规定的单个外资行不能超过20%的持股上限,按照建行每股6.65元的市价,美国银行当天就获利超过250亿人民币。而美洲银行最初以0.94港元获取了190亿股,获利超过千亿。这令“建行贱卖说”再成焦点。

  但平心而论,我们不能以2008年建行的市场表现去理解2005年的定价标准,因为在2005年的建设银行,仍然是一家财务状况不尽人意,存在迫切引入战略投资者需要的国有银行。

  是2005年建行的定价太低吗?建设银行每股发行价格2.35港元,相当于建设银行2005年财务重组以后比较好的状况之下的1.96倍市净率,以至于刘明康要说:“上市价格卖到净值两倍,这个价位在国际上都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已经接近香港大型的上市银行交易价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有的欧美银行上市的价格水准。”

  为什么非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可?首先2005年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局面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整个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呆坏账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国家面临金融危机的可能。当年郭树清就已经提到,“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现有的银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废墟。如果不真正从机制上脱胎换骨,那么国内许多银行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不能够为正值,反之可能为负值。”

  事实上,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建行获得了中介和投资者的认可,对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加盟带来的公司治理改善,技术支持等无形资产的收益进行了正面评价,其中有两家机构还承诺以公开上市时的价格买入一部分股份。这意味着今天建设银行的价格提升,已经包含了2005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所得的益处。

  固然,建设银行在2005年对美洲银行的股份出让定价从2008年的市值来看的确太低,但从当时的情况看,出于政治和经济战略的需要,似乎也存在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那么,是否存在更好的定价策略呢?毫无疑问是有的。必须承认,《“建行贱卖论”说明了什么》一文指出了市场交易对外开放、对内不开放的核心事实,而中国投资者未获平等待遇的问题,是在中国长期存在,并必将继续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但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并不是建行所能承担,从国家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政府必须纠正这种对国民的歧视,如此,类似的“贱卖论”质疑才会逐渐淡出。□赵北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