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景学成:从紧的政策方向不应因震灾而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 07:2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镇江

  自去年12月确定从紧货币政策以来,央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极力回收流动性,但经济过热的势头仍在持续,全面通胀的压力依然很大。

  汶川震灾使不少人认为,央行接下来有可能改变从紧政策走向,真会如此吗?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常务理事景学成5月20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明显通货膨胀的趋势不是距离遥远,而是近在咫尺。央行从紧的政策方向不应因震灾而改变”。

  他指出,中国目前的通胀是多年经济“过热”累积的结果,目前这一势头仍未根本扭转。接下来,一方面要合理搭配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管理部门在货币政策领域的协调性。

  全面通胀隐忧

  《21世纪》:4月份通胀高达8.5%,多位专家认为通胀上升压力很大。但国家发改委等机构坚持说是“结构性通胀”,您曾经担任央行研究局副局长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宏观经济组负责人,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通胀形势呢?

  景学成:我们要充分认识CPI可能弥漫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风险。对于此番物价上涨不宜简单停留在猪肉、粮食等农产品的简单供求分析上,也不宜用“结构性上涨”来概括消费物价持续上涨的状态。截止到去年第三季度时,八项CPI指标中有五项是较大幅度上涨的,三项是较少或轻微下跌的。按照一般逻辑,这就是物价“基本上涨”或“总体上涨”。除了恶性通货膨胀,任何通货膨胀的肇始都不是齐头并进的,都是从结构性上涨开始的。

  2008年以来,CPI居高不下,PPI连续创出新高。很明显,通货膨胀已经不是趋势或苗头了,而是到了可以触及的地步。我个人认为中央提出“防止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要求,实质也就是指出目前已经出现通货膨胀,但其发展势头必须被遏制。

  《21世纪》:你认为接下来还有哪些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

  景学成:一是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将有2.5亿农民转移到城里,这些原来肉油蛋菜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需求相对增加。二是随着房价的上升,租金价格将继续攀升,带动建筑业上游产品价格上升并向下游传导。其三,劳动力供求结构性趋紧,工资上行压力将增大,通货膨胀预期继续强化。

  《21世纪》: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通胀居高不下的局面?

  景学成: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一直速度较快,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周期,没有遭受过资产泡沫破裂的痛苦教训。因此经济的发展特点就是:趋热容易放缓难。

  在体制改革未能到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始终是经济趋向过热和平稳增长之间的矛盾。因此,宏观调控措施一定意义上就是抑制经济趋向过热的势头,使之持续平稳增长的一套政策组合。

  《21世纪》:经济过热和通胀是怎样一种关系,如何理解目前的“双防”目标呢?

  景学成:防止经济过热是防止通货膨胀的前提,说到底“两防”的要求是“一防”,就是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因为只有把趋热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为合理的速度,才能把高企的物价降下来。4月份新增贷款总额已达17943亿元,接近央行年初设定的全年新增贷款3.6万亿元的一半。这说明经济仍然较热。

  坚持从紧政策

  《21世纪》:由于震灾,一些专家认为应改变从紧政策。按照你的分析,以后仍须坚持从紧吗?

  景学成:是的。尽管从紧货币政策措施的累加效应开始显现,但它是在窗口指导和信贷控制等强力措施下,银行体系大力压缩信贷需求的结果。四五月份的信贷需求可能有较大的反弹增长。因此,二季度的货币信贷形势仍不能过于乐观,一季度货币信贷增幅减缓只是减少了央行进一步采取严厉措施的可能,但绝不会扭转从紧的取向。

  《21世纪》:周小川不久前指出,货币政策将更关注通胀,你认为接下来该如何有效贯彻“从紧货币政策”?

  景学成:微观博弈总是和宏观调控相伴生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中往往被“轻化”和“淡化”。所以我认为央行和相关宏观管理部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作为贯彻“双防”方针的基础工作,宏观管理部门需及时分析对于包括物价形势在内的国民经济形势,引导市场和公众的预期,对社会上的各种偏颇认识加以澄清。

  其次,必须改变物价涨幅“软”指标的现状。切实将控制物价上涨作为调控的“硬”任务,使其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另外,需实时调整CPI构成,住房支出占据了百姓日常生活支出的相当大部分,应纳入其中。

  第三,在加重央行金融宏观调控之责的同时,有必要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赋予人民银行信贷调控权和货币价格措施的适时调整权。对从紧货币政策作用的宣传不宜停留在“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上,也要强调“没有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想控制住本轮的通货膨胀是万万不能的”。

  最后,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效应与稳健财政政策的支持配合。情况越是复杂越应当强调政策组合的从紧效应,强调货币、财政、税收、外汇、环境等主要政策措施的协同效应。

  鉴于现时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调整将更多体现在财政政策上,“紧货币,宽财政,控总量、调结构”可能是今年宏观调控的较佳政策组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