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的拯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 16:58 财富时报
足够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已成为政府和民众有效应对危机不可或缺的条件 -本报记者 许可新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救援工作还在紧张进行着,全国民众也都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关注着这次巨大灾害。从历史经验来看,对于一场突发性灾难相关信息的即时公开,对于有效推进灾后救助具有深远影响。而此次中国政府对灾情的全方位公开发布,也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好评。就此,《财富时报》专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的参与制订者、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中心主任王锡锌。 5月1日,《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部法规被有关方面寄予厚望——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新兴国家,政府施政信息公开的法治化,将为民众知情权的舒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而民众的知情权恰恰是监督政府行为、提升政府效率必不可少的基础。 此次震后不足一小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开始了抗震现场直播报道。国务院新闻办更在灾后数天内组织多次有关新闻发布会,使灾害现场的信息第一时间得以公布和传播。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更明确肯定媒体在此次救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称政府部门有些救灾工作部署就是参照新闻媒体有关报道及时调整的。可见,在信息公开透明环境下形成的真实有效的新闻传播,对于提升政府施政效能,益处良多。 《财富时报》:您如何评价政府在这次震灾中的表现? 王锡锌:政府在应对这场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公共危机时,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对信息的释放也及时、充分。 一方面,近几年政府信息公开意识越来越强烈,从5月1日起开始实施《信息公开条例》后,政府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广泛性上都值得肯定。 而2007年政府实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对危机管理作了制度上的安排。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经历了非典、禽流感、南方的冰雪灾害一系列事件后,政府处理危机管理的能力和心态也越来越好了。 当然,各个部门发布的灾情信息还有一些不统一的地方。这固然有突发事件本身的原因,但从体制上看仍然存在部门职能不一致、统计标准不一致、处理信息能力不一致等问题。 《财富时报》:在突发事件中,信息的及时公开有什么样的作用? 王锡锌:常态社会中,信息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如何管理社会生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变为人们成功应对危机的一种技术乃至手段。 如果政府不能准确、及时、充分地披露信息,信息的供给链条就会断裂,而公众的强烈信息需求会催生出小道消息乃至谣言,这一点在非典期间已经得到验证。 其次,及时、客观、充分的信息披露能让公众客观了解灾害的影响程度,进而理解政府、采取行动协助政府、配合政府。因为公共危机不是政府自己的危机,是整个社会的危机。这种危机,要让社会共同面对。 另外,受灾民众也需要了解信息以对自己的现实情况作出判断。 《财富时报》:从信息公开的角度看,政府下一步的工作应该如何推进? 王锡锌:首先,一定要保持信息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不能多头多口径发布。公共危机发生后,人们会在短时间内依据信息作出判断。一旦政府多个部门发布的信息有出入,人们会无所适从,甚至对政府信息的可信度产生质疑。 另外,除了对现有信息的披露外,政府还要提供一些有预测性、指导性、建设性的信息,让灾区民众更好的自救互救。比如地震当天,因为电话流量迅猛上升,为了保证大家都能通话,工业与信息化部便呼吁大家打电话时长话短说,以利于通讯保持畅通。比如说,接下来灾区可能需要一些应对公共卫生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应该及时跟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