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治通胀吗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 08:23 东方早报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马红漫 4月份CPI数据甫一公布,货币紧缩政策即如影随形。在4月份CPI涨幅8.5%公布的当天下午,央行即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通胀压力延续至今,市场已经习惯了如下情形:物价数据走高,从紧货币政策,特别是准备金率上调或者加息,旋即而动。然而,这样的惯性思维和应对措施,究竟效果如何呢? 与以往的通胀不同,本轮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去年下半年开始,物价走高的主要推动力是以肉蛋禽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这一因素至今依旧存在。另一方面,从去年年底开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开始渐次影响国内价格。尽管成品油价格、电力价格已经长时间未做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外市场因素没有发生作用。比如,由于价格控制引发了油荒问题,导致运输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排队加油,或者直接减少运输,最终还会通过供给减少推高价格,这只是与直接提高油价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可见,如果把CPI看作是一个筐,那么需要仔细分辨“筐”里面的内容。遗憾的是,传统的货币调控政策,无论是加息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都很难对上述物价推动因素发挥作用。加息和提高存准率能够收紧货币供给,但是无法在短期内增加肉蛋禽的供给。后者在生产上受制于农业刚性生产周期,在经济上决定于农产品的价格回报。加息等政策反倒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可谓是适得其反。 至于国际市场的价格问题,更是远离国内货币调控政策的范围之外。美元的持续贬值与投机资金的疯狂炒作,加上新兴市场的现实需求,集中推高了原油价格。显然,国内的紧缩政策,对于这些因素没有任何影响。利息的升高反倒是有可能引发更多的海外热钱涌入境内,进一步推高货币供给规模。 事实上,当下经济所面临的物价问题,不能单纯寄希望通过单一的紧缩货币政策解决。传统货币政策所能发挥的最大效果在于从心理上影响人们的涨价预期,但对目前这种结构性和输入性特征明显的物价上涨,紧缩货币政策是否能够真正起效,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上海参加陆家嘴论坛时,就描述了其中的两难境地:经济发展需要鼓励消费,而调控物价需要抑制消费。政策调控目标的矛盾与周行长的感慨,可谓是当下货币政策尴尬局面的真实写照。 因此,需要修正的是“物价数据走高即出台紧缩政策”的固有思维,重构因时因势而变的调控思维。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的核心,是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在加大财政扶持农业力度的同时,让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倾斜资金不再落入中间商手中,而是切切实实地让农民从中获益。对于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价格机制必须要强化,在放松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消化输入通胀压力的同时,积极推进能源定价机制改革,让市场价格自发地抑制需求,而不应再采取“人为限制价格,财政补贴损失”的“打补丁”式策略。 通货膨胀压力其实并不可怕,即便是更为严峻的局面,中国也曾在历史上多次经历。只要秉持对症下药的理念,那么最终实现物价走势的“软着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