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危机凸显世界经济结构失衡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0日 16:45 新京报
近来,世界性粮食危机愈演愈烈,据权威机构预测,目前全球储粮仅够维持57天。 关于本次粮食危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或曰气候变化,或曰油价攀升等。但我认为,此次粮食危机的根源,是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 全球经济的一大失衡,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没有形成产业互补,相反,却造成了错位。 全球第一大农业国是哪个国家?是当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而排第二位的澳大利亚,也是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农业产业的主力,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形成了一种产业互补。而在目前粮食产业的主力转移到发达国家之后,这种产业互补的格局被打破,甚至无论从工业还是农业上,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 更为严重的是,失去制衡的全球经济体系,很难对产业转移中的倾斜进行纠正。“生物原料”被联合国称为“用粮食当原料是一种反人类的犯罪”,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既处于经济体系的顶端,在粮食产业领域又并无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制约,使“生物原料”大行其道。同时,也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拉入到其产业体系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以便改种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从而荒废了“粮食”这个主业。 全球经济结构的另一失衡,在于后起国家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造成其内部普遍性产业结构的失衡。 以菲律宾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仅占全部出口额的7%,而到了2002年菲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达到了90.8%。与此同时,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大米进口国。这样该国将本属于自身的粮食生产任务推卸到其他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日渐薄弱的农业基础之上。 不光是菲律宾,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从从前的农业大国沦落到农业弱国。究其原因,后发国家发展模式普遍以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粮食危机的解决之道,在于造血,而非粮食从此口袋流动到彼口袋。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工业与农业的产业互补;在后发国家中,抛弃轻视农业的思想,建立合理的产业机构,或可为长远之计。 □罗建法(广东 学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