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粮价上涨背后的全球互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 10:26 南方都市报

  如果说从2003年开始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压抑的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归的话,今年以来粮价暴涨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可忽视的农产品补贴与进出口关税问题,例如菲律宾的粮价上涨,40%左右的粮食进口关税就“居功至伟”,而在粮食出口国阿根廷,总统却拒绝调低出口关税而遭致本国农民抗议示威。保证本国粮食安全还是增加外贸收入、维护粮农利益还是保证消费者粮食供给,错综复杂的贸易纠葛因为粮价的上涨而显得格外的斗争激烈。上升到全球贸易的角度,由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本可更好地发挥粮食资源的自发配置,但全球经贸进程缓慢导致的恶果使得自由贸易进展缓慢,FTA无法取代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协定,其恶果在今天日益凸显。对于粮食出口国而言,日益加剧的粮食危机让政府不敢调高甚至维持现有的出口量,对粮食安全的担心导致了中俄等国今年来上调化肥、农药,以及相关农产品的关税。对于粮食进口国而言,他们又往往面对着国内农业选民的压力,通过推动农业补贴与高关税拒绝市场对粮食资源的调配,让本就缺乏效率的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失灵。

  换而言之,各国对于未来粮食前景的悲观令各方对于自由贸易的粮食政策失去了信心,博弈双方陷入了难以脱离的囚徒困境。粮价的供需缺口并不足以导致粮食在今年迅速上涨,各国政府的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缺失的信心才是最主要也是最难消除的上涨动力。

  如果把米价上涨放在当今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米价暴涨和通货膨胀则更是互为因果。只要米价依然坚挺,借由米价推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将会进一步恶化全面通货膨胀的局面;而在欧美主要经济体应对次贷危机频降利率、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形势下,控制通货膨胀将面临愈发困难的处境,直接受影响的能源涨价更可为米价新高提供空间。除非未来几个收割季的粮食供应量足够充沛,粮价上涨与全面通胀势难结束。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价上涨值得全球的主要经济体检讨过去的发展战略,例如工业化导致农业比重降低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生物燃料的迅猛发展是否抢夺了食用粮食的供给、全球气候异常是否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刻、贸易壁垒从长远的角度看能否保证本国的利益。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场经济风暴,惟有全球范围内的协作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协作首先需要互信,对于不断升高的粮价而言,各国建立互信机制仍旧不值得乐观,但将更加急切。(原系纵横周刊社论,作者谷禹,本报有删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