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邱林:企业家把慈善当投资应给予肯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1:12 新浪财经

  邱 林

  “攻击企业家不做慈善没什么道理。不过国家可以引导企业家要勤俭节约,避免奢侈浪费。”全国人大代表、深圳海王药业集团董事长张思民直言不讳。他说,政府可对企业家进行正确引导,比如要勤俭节约,避免奢侈浪费等。中国很多企业家跟世界先进企业家在慈善方面的距离并不大,对企业家不应过多厚非,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当好财富的守护神,以创造更大的财富,解决就业。(3月17日中新网)

  现在,一些人攻击或指责企业家不做慈善,说明他们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态,认为企业家赚取财富后就应大把花钱,大做慈善事业。同时,有人对企业家参与慈善的社会心理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一、部分企业家将参与慈善理解为投资,投资对象是“慈善市场”;其二、企业家按照预期计划投入,也要求社会以不同的形式回报,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大利润;其三、“利己”前提让慈善行为的可靠度相对降低——在公益宣传后,企业并未如约捐赠。

  一家媒体记者在采访著名企业家冯仑时问道,“为什么有些企业家在谈到‘慈善’二字就觉得敏感?”冯仑回答很明确,“中国很多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把慈善行为当成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好处之后对于政府的变相补偿,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敏感。”他还举例说,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拿到一块地,会为某件事情捐钱给当地政府作慈善经费,以换取这块土地更便宜的价格。

  把慈善当成一种投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好。换句话说,把慈善作为投资,带有功利性不是什么坏事。在古人那里,“利”和“义”都不矛盾。圣人孔子反对“言利”,但他反对的也只是“不义之利”“义然后取”,只要合于义,君子也可求取私利。试想,对于投资,企业家最真切的愿望是希望能够有所回报,而在追求回报的过程中,势必要给受帮助者以自我发展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慈善的最终目的。

  纵观世界大多数国家,许多企业已把慈善事业客观上当成了公关手段。为了鼓励慈善事业,大多国家都采取一些让慈善主角名利双得的做法,进而张扬这种有功利色彩的善行。而我国,恰恰缺乏这一点,许多企业家不能把慈善作为投资来做,即使进行慈善事业,也得不到相应的“名利”,这从客观上制约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也激起了一些人对企业家不热心慈善事业的指责。

  其实,如果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企业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得到他所要的“名利”,必然会激发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其中,而最终受益的,除了那些“受助者”,还有整个社会,这种多赢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进一步说,把慈善作为企业家投资的一种价值取向,作为企业家新的公关武器,应得到社会的肯定,以投资或以公关为目的的慈善,与其它“润物细无声”的善举一样值得喝彩。

  有统计显示,在2005年至2007年的中国慈善榜和胡润中国内地慈善排行榜中,温州老板共有46次上榜,累计捐款达到了惊人的12亿多。2005年11月,在国家民政部首届“中华慈善奖”获得者中就有温州富豪中圣雄集团董事长林圣雄和浙江法国亚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郭胜华,而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均瑶集团有限公司是以机构名义获得了该殊荣。这还仅仅是温州。在全国,近几年来,许多企业家也纷纷投身到慈善捐赠活动中来,他们捐出的,不仅仅是自己赚回来的钱,更是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所体现的社会责任。与此相对,一些民企在社会责任心的驱动下,以回报社会为目标,“纯粹利他”的慈善成为自我实现的心理动因。

  不可否认,从人们的一般观感还是某些数据统计显示,企业家在慈善事业方面给人留下“缺位”的基本印象。而究其原因,应当看到,正在于许多人对企业家“为富不仁”的天然排斥和对“富而仁义”的更多期待。事实上,要关照这些先富起来的企业家是否真的缺位,就必须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观察分析,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个话题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从事慈善捐赠,企业家的确可以兼顾自身和社会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家已不再把自己当成简单的“经济动物”,内在的经济利益和外在的社会要求,都让企业家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责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