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传统如何回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4:54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顾骏

  针对百余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市长张振川的“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的回应似乎在预示着,围绕着预算可能达数百亿元之巨、86位院士附议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的争论还将继续。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上,弘扬民族文化,追思历史传统,大有必要。说到底,中国未来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不单取决于硬实力如经济或军事实力,更在于软实力,也就是真正使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文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一个没有文化身份,让人认不出哪个民族或何种文明的国家,即使强大了,又说明了什么?从小的方面来说,世界尚未大同,一个国家仍需有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从大的方面来说,文化基因之于人类,犹如生物基因之于自然界。单一生物基因不论眼下多么适应环境,一旦条件变化,反有可能造成整个物种的灭绝。人类的发展同样可能遭遇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单一文化模式在全世界复制,肯定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现在世界各国推崇软实力,既是一个国力竞争的概念,更是一个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如何为人类提供未来策略的概念,一个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责任概念。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六千年绵延不绝,屡屡绝处逢生且日见兴旺的文化体,中华文化的弘扬不仅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人类的大事。在这一点上没必要谦虚,因为这不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自我吹嘘,而是世界公民的责任担当。

  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看过去“中华文化标志城”不过是一个物质载体,象征着中国文化,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对人类重要性的,还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此类人造之城无论冠以什么名称,只要缺乏内涵,就无非钢筋水泥的堆积,什么时候有钱,谁都可以弄一个,调门再高,无非一个规模超大的“仿古城”。近些年全国建了多少这号玩意儿,说起来也不多这一个,但没见其中哪一座被认作了中华文化标志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中国当下流行的文化建设路数,借文化之名,行经济之便,说起来也没什么可以羞愧的。问题只是文化可以为经济服务,但文化毕竟还有自己的特性,有那么些与经济不沾多少边的自身特性。“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经济面前高高昂起头颅,是文化固有的桀骜,是文化软实力区别于经济硬实力的内在支撑。就其本性而言,文化必须具有抗衡经济僭越的精神气质,才得以成就自身。一切单纯出于经济目的的仿古建造,之所以难以成为文化的标志,就因为匍伏在金钱之下,有违文化的本性。放眼各地的仿古城,看到的只是一点铜绿,一点恶俗,唯独看不到一点文化,个别人热衷的重修圆明园,一旦建成,也将如此,而为着投资拉动GDP而用数百亿元堆积起来的“标志城”,还将如此。

  在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当务之急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缺少固化的文化标志,泛滥于中国大地的旧城改造,每天都在毁灭着无数真正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建造一个硕大奢华的标志城,反有可能造成更多承载着文化内涵的原有建筑消失。今天需要的不是仿古赝品,不是将断裂在1840年的传统僵硬地接续,更不是在人类早已祛除巫魅的21世纪,简单回归“圣人时代”。一个古老民族在复兴之后,回望传统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只是对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回望尤须注重对传统的反思、反省和更新。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可以与中华民族在文化的绵延和传统的悠久上相互比肩,那就是犹太民族。犹太民族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居功至伟,不仅贡献了各个文化领域中众多的杰出人士,包括与民族人口不成比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贡献了被认为“决定20世纪人类思想”的四位大师,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的三位(除了达尔文),并在此前此后的各个时期人类思想的重大转折中,留下了与时俱进的印记。而这一民族依靠的不是名目繁多虚张声势的崇古仿古,而是其面向现实的儿女持之以恒地更新传统。

  从昨日的衰败中奋起,中国以如此众多的人口在如此短暂时间里实现如此迅速的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在其中,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清晰可见的。但略显悖论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割裂传统而实现的,古老民族求新求变的成功之道与国人今日回归传统的内在动力,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怪圈”。如果我们不加反思地将今日成果完全归之于传统,是否对最近一段历史既缺乏认识,又不够尊重?

  因为硬实力的增强而深感软实力之重要,这是让“中华文化标志城”师出有名的社会心理背景。但既称之为软实力,自然应该有软实力的建设方法,钢筋水泥之外,总要有些文化,有些精神。结合中国最新进展,深刻总结这一段历史,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对当代中国现象中传统文化基因的贡献及其作用机理的深刻认识,提炼出使古老民族浴火重生的文化奥秘及其表达形式,并抓紧保护所有体现或蕴含着奥秘的物质载体包括建筑和其他器物,交予民族的子孙和人类的未来共享,体现出这样的立意、境界和气质的地方或场所,即使断壁残垣如圆明园,不用冠以“标志城”的名称,更无须大兴土木,也会被视为标志而得到尊重,因为里面自有神韵在。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