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推广京剧没必要从娃娃抓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13:35 华夏时报

  韩浩月

  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从今年3月份到明年7月进行的中小学京剧课,是在十个省市的试点,不是全面、全国的大面积推广,此“推广”不是“要求”。这之前,京剧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已经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反对的声音不乏京剧教学的推广者和接受者——广大师生,甚至有境外媒体刊文称,强制京剧走进中小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教育部此番强调京剧进校园,是“推广”而非“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京剧已有200多年历史,更有“国粹”美誉。社会上掀起的传统文化热一直持续不退,公众对于下一代缺乏传统文化滋养也心怀焦虑,常发出呼吁。在这种趋势下,让京剧进入校园,教育部似是在顺应潮流,本应获得一片掌声,没想到却不被买账。这不能怪教育部的通知用词语焉不详、缺乏细节上贴心的关怀和指导,而是大家和境外媒体一样,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在校园进行京剧教学是一项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自然会激起本能的抗拒和排斥。

  强化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设想是宏大的,但具体到实施中来却是困难的。现在的中小学生在校内课业繁重,课外还有家长补报的各类兴趣班,网络和电子游戏有着开阔视野、锻炼思维的作用,也不能完全禁止,在这种情况下,京剧作为新来的“插班生”,要立刻成为学生们的瞩目焦点,恐怕是很难的事情。作为教育部门,不能一味用父母心理来管理和教育孩子,更应以朋友心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尽可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先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再产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教育部大可不必以文件的形式要求试点省市开设京剧课堂,甚至“推广”一词也应舍弃,而用“建议”的方式,要求学校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在合适的时间,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方曲艺。了解之后怎么办?很简单,有兴趣的可以跟随老师组成一个小组,按期上课深入学习,没兴趣的赶紧再另觅兴趣点,别为了区区一个强加于身上的“爱好”耽误正事。在建议帮助学生了解的剧种上,也没必要唯京剧独尊,山东的可以学快板和大鼓,河北的可以学梆子,江苏的可以学昆曲,天津的可以学相声,东北的可以学二人转……这样也符合“百花齐放”的方针。京剧一枝独秀了,不是加剧其他地方曲艺消亡的速度么?

  推广京剧,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即便如此,想让京剧进入京城校园也面临相当大的难题,首当其冲的是师资问题。据报道,在北京首批试点的20余所学校中,大多数的音乐老师根本不懂京剧,北京市教委打算对这些音乐老师进行短期培训,“不奢望老师的京剧唱功如何”,但最低标准是“都能开口唱”。坦白说,这个标准是够低的,但凡看过几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人,开口都能唱几句类似“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的唱腔,如果这些音乐老师仅此水平的话,我看不在校园推广反倒对保护京剧有更重要的作用。

  京剧推广没必要先从娃娃抓起,既然教育部这项推广活动已经势在必行了,那也不妨先从师资抓起,培养出一批合格的老师再说,或者干脆聘请一批京剧演员担当老师,说不定还能有些效果,不至于把京剧糟蹋了。从长远看,想让孩子热爱京剧,最好的办法也不是走进校园,而是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京剧先在社会上热起来,使孩子在环境的熏陶下,接受乃至热爱这种艺术。如果大人都不喜欢京剧,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去喜欢?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