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还富于民的公平效率之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5:3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董凤斌

  港府08-09年度财政预算案日前公之于众,多项还富于民的税务宽免成为亮点,在一片叫好声逐渐平息之际,如何衡量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值得深思,因为这毕竟涉及到香港经济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平衡。

  预算案在财政收支方面将支援弱势群体和还富于民作为两个重要部分,公平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按照西方财政理论的传统智慧,税收在注重公平的同时必然造成效率的损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二者的不相容性是永恒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在一个贫富分化的国家只有富人和穷人,他们分别住在东部和西部,国家每天分给两个地区同样多的粥。东部的富人人数少,粥相对来说就多,浪费了很多;而穷人那边人多,粥根本不够喝。于是,政府决定从富人那里打粥送给穷人喝,但为了把粥送到穷人那里,政府要买装粥的桶、要雇用挑桶的人,有时不幸的是,它用的那个桶还是个漏桶。当把粥送到穷人那里,一路上稀稀拉拉漏掉了不少。故事想要说明的是,政府用征税的办法,从富人那里征税,把税收转移给穷人,但最后,穷人实际上得到的却比富人失去的少得多。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著名的“漏桶原理”。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能因为效率的损失而不征税,其关键点在于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因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税制的注重点也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多采取“公平型”税制,税收中以所得税等直接税为主,其主要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则以增值税等流转税为主,其主要体现的就是税收的效率原则。

  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香港的税务体制更加侧重于公平,其薪俸税、入息税和利得税三项直接税收入占据总税收收入的约70%,占总财政收入的约50%。但在公平优先的前提下,香港的税务措施尤其是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也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毕竟由于香港税基狭窄,且税收的波动性较大,1156亿港元的财政盈余是不会经常出现的。

  因此,如果我们用更长远的视角来观察,其实,还富于民的多少并不紧要,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且来之不易的财政盈余实现社会公平与香港经济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再具体一些,就是税务支出在政府投资与还富于民之间如何达到最有效的分配。

  其实,长远发展问题也受到了港府的足够重视,在此次预算案中,力求通过投资基建、强化支柱产业、善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但仍有不少香港学界、商界的人士认为这些利于香港经济长远发展的措施仍有待完善。分析人士指出,预算案中提及的十大工程,当中大部分已是旧闻,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已不是推动香港经济的火车头,现时推动香港经济最有力的便是金融服务业,但金融业受环球市场的影响比较大,香港当前需要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新脊梁,即第二产业——工业。然而,令人略感遗憾的是,此次预算案并没有提及刺激香港工业发展的策略。

  对此,香港工业总会呼吁港府支援香港工业的长远发展,工总主席陈镇仁说:“设计与研发这个环节,是整条工业生产链上最具价值的,而又最适合在香港本地发展。不过,相较邻近的主要竞争对手,香港工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资明显落后。”在财政相当丰裕的年份,预算案仍未能提供工业研发方面的税务优惠,工总表示失望。此外,近期在珠三角设厂的港商正面对内地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企业升级转型、产业转移及生产成本急速上涨等多方面的挑战。港商在珠三角地区的庞大制造基地,是香港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必须维持这个制造基地的蓬勃发展和演进,才能确保香港长远的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还富于民固然可赞,但更紧要的是税务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这样才能使公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趋于一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