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贸易数据揭示通胀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1: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处重要时刻:2月顺差仅为85.55亿美元,大幅低于1月份的194.9亿美元,而同期CPI上涨8.7% PPI涨6.6%。当然,全面的判断中国经济形势还要等信贷、投资、消费等数据出炉。若分析中国海关所呈数据,会发现许多问题,既揭示中国通胀之源,又暗示未来贸易的走向,为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以下分析若无特别注释,则都以2008年1-2月累计数据与去年同期累计数据对比。

  2月贸易顺差大幅下降,整体上看是因为2月的出口基期数据较高,且进口过快,2月进口额共计78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1%。较多分析师认为,1-2月份的雪灾可能导致出口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因交通受阻等原因延迟了交货,春节较长的假期也影响了出口活动,但仅为猜测,不能量化和证明。

  与去年同比,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和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如今年玉米出口数量下降96.5%,食糖出口下降47.3%等,而同期进口大豆546万吨,计30亿美元左右,去年则进口361万吨约11亿美元,今年食用植物油的进口额也大增79.5%。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此轮通胀的主要推动力,2月的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3%。去年,中国粮食(不包括大豆)总出口量是991万吨,进口不到160万吨,今年已原则上全面叫停粮食出口,因此,农产品出口大幅下滑,而大豆进口大幅增长,这抵消了部分贸易顺差。

  资源类商品进口价格呈现大幅上涨,如铁矿砂以及精矿进口量只上升16.2%,但金额上涨114.5%,原油、成品油金额分别上涨77.7% 89.1%,而数量仅增长9.5%、17.7%。铁矿石涨价是在去年较高的基础上进行,去年中国铁矿石进口3.8亿吨,上涨17.5%。

  分类数据显示,石油、大豆、谷物干果、铁矿石、天然橡胶、纸浆等资源性商品在前两个月进口金额增速远远快于进口数量,显示输入性通胀较为明显,这也说明进口强劲增长的背后,很大部分来自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飙升,内需对进口的推动因素明显高估。

  在国别上,去年前两个月对美出口345.3亿美元,进口93.3亿美元,而今年出口为346.39亿美元、进口131.18亿美元,出口增长停滞而进口增加,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值,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美国需求减缓。因此,中国可能面临内外需求双重减缓,而上游资源类商品涨价的压力,从而呈现出滞胀趋势,即高物价、高失业率并存,如何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与抑制通胀是中国经济能否软着陆的主要困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