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代表指预算报告术语太难理解有碍监督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14:23 正义网-检察日报
什么是“上解中央支出”?什么是“降率翘尾”?什么是“农资综合直补”? 出现在预算报告中的这些专业术语,尽管附有专门的名词解释,但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久合代表看来,“相对专业”,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很多代表并不完全理解。对这样的报告进行监督,就要充分发挥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作用,事先对其进行初步审查。当然,“应该对代表加强培训”。 这个看法与新疆杨慧珠代表的意见不谋而合。杨代表也建议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来代替“翘尾影响”、“初次分配”等,以便于基层代表和普通群众理解。 专业术语不是不能用,关键看对谁用,用在什么地方。对专业领域的人而言,专业术语也就是普通术语、大众术语,不用反而显得外行。但是凡事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来源广泛,成分丰富,术业有专攻,不可能要求他们每个人都成为经济方面的专家,即便进行系统培训,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每个人都真正弄懂这些专业词汇。而一旦这些基本而重要的专业术语让他们看着陌生甚至头痛,那又如何能让他们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呢?何况,这样的报告最终还要公之于众,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如果公众一头雾水,日常监督岂不是徒有虚名? 言不在专,达意则灵。再专业的报告也力求以一般人能够获得最低限度的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强行“灌输”。其实,专业语言换成通俗表述并不难,无非是用语通俗,深入浅出,让人一听就懂而已,无非是从群众中吸收生动活泼的语言,从时代进程中吸收新鲜的元素而已。“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大抵也适合于提交审议的各项报告。(王松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