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价格管制之广州液化气市场案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03: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月27日,星期三,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盘中价一度突破102美元/桶,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同日,在广州,物价局负责人在电视新闻接受采访,提到本地液化石油气价格跟随国际油价上涨,决定加强对瓶装气价格的监控。记者回顾前几年实施限价,结果厂家和进口商为减少批零倒挂的亏损,分别降低产量和进口量,导致“气荒”,并且留下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既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又不以企业承受损失为代价? 

  之所以留意到这一对细节,要从去年10月说起。当时普氏石油频道主编组织各地记者筹备“油价破百”的专题报道,我被问到“油价破百”对中国的能源需求可能有什么影响。回答大致如下:由于中国政府继续对多数石油产品实施不同程度的价格管制,国际油价波动及其反映的资源稀缺程度很难充分传导给终端消费者,也就谈不上促使他们着手改变能源消费模式,因此可以预计,“油价破百”很难在短期内对中国的能源需求产生根本影响。 

  去年12月发布的中国能源白皮书也提到,“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这是中国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现在,面对国际油价上涨,物价部门重提价格管制,就为上述说法提供了新的例证。 

  至于记者提出的问题,单从经济学角度看,关键在于“影响人民日常生活”。一旦价格上涨到足以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大家就有积极性检讨能源消费模式,考虑转向其他能源,迈出减少对液化气的依赖的第一步。 

  事实上,在广东实施价格管制,哪怕只要短期效果,可能也比内地其他地区难。这是因为广东从1990年代以来就是液化气进口冠军,单是珠三角就吃掉全国进口的一半,而国产气在这里的市场份额还不到四分之一。如果政府只能要求国营炼厂执行政府指导价,却无法干预外国卖家的出价,这样的价格管制对整个市场的价格走势能有多大影响? 

  如记者所说,2006年的“气荒”就是一个证明。当时广东对液化气价格实施临时干预,以2005年12月23日为基准,不到半个月三次调价,进口商首先遭遇批零倒挂。谁也不想做亏本生意,2006年1月,液化气进口同比锐减近30%,并继续减少,“气荒”浮现。 

  不过,也是在这个时期,即使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管制,国际油气价格未能充分传导给消费者,仍有一些细节表明,价格开始对能源消费习惯形成影响:电和煤的用量都在增加,显示一部分人开始转用这两种能源;在广州,居民用电量提高10%,而且,这一变化来得如此迅猛,政府不得不连续几天对工业用户采取错峰用电,以确保居民用电。 

  而在工业用户这边,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广东的煤进口量稳步上升;海关并且预计,由于煤的平均进口吨价远低于液化气,一些工业用户将更多地转用煤,因此煤的进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由此可见,改变能源消费习惯是可以做到的。说到底,相信许多广东读者还记得,我们告别蜂窝煤而转向液化气,也就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如果将广东从1990年代已经是全国液化气进口冠军的事实考虑在内,就会发现,从推广液化气到形成过分依赖只用了很短时间。现在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在于,什么因素促成这种快速转变,今年政府部门打算怎么办。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