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00:4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曹理达 代忘

   CPI高涨的同时,信贷也在猛增。1月的宏观数据显示,去年以来通胀压力在持续加大。供给不足与要素价格上升造成的内生性通胀与弱美元引发的输入性通胀并存,而外需压力、就业与灾后重建的现实考量又使得紧缩决心受到考验。

   五年的“黄金增长”之后,2008年中国经济趋势如何?在“双防”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如何灵活运用货币、财政多项调节手段力控通货膨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12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央行副行长易纲,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宋国青等就这些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本报将其主要内容进行编发,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166期。

   经济走势与物价趋势

   《21世纪》:美国次贷危机、经济萧条或滞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何?

   林毅夫: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比较乐观。首先,由于中国银行业购买的次贷很少,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其次,美国虽然为中国的第二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盈余来源国,但是中国的出口以中低档的消费品为主,其收入弹性低。我认为美国经济萧条最多会让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下降,绝对不会出现负增长。出于同样的原因,即使美国经济萧条影响到欧洲经济、日本经济,对中国对欧、对日等国出口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小。

   最后,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滞涨,对于中国来讲,可能还会有些有利的因素。美联储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美国的消费品主要依靠进口。美元贬值将使进口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目前情况下,美国为了防止物价不断上涨,将会避免美元继续贬值,那么人民币对美元、对欧元升值的压力就会有所减少。总体来说,对缓解我们汇率政策压力有一定作用。

   《21世纪》:请您分析一下拉动2008年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今年的经济增长是否还能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

   祝宝良:2003-2007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从9.8%上升到11.2%,而今年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估计仍将维持在11%以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实际经济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运行的前提下,实际经济与潜在经济的背离将取决于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所面临的外部冲击。

   我基本上同意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近期极端气候灾害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短期的。总的算下来,次贷危机和雪灾将可能使我们一季度的GDP增长从去年的11.1%拉低至10.2%,降低0.9个百分点。但是这些影响只限于1、2月份。此外,完全有可能因为灾后重建导致经济过快增长。

   展望2008年,消费的实际增长将快于2007年,去年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再者,奥运会能够对整个经济产生0.2%-0.3%的拉动作用。此外,居民物价上涨预期效应也会增加消费。我们预期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该会比2007年增长得更快一点。

   第二个是对投资的判断。今年的投资会基本稳定,甚至是略有加快。首要的原因是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以外的自筹资金,大约占到80%,而2007年的企业利润还比较高,自筹资金还是比较多的。再一个就是公司设备利用率。人民银行去年第四季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设备利用率达到85.3%,这个比例很高。企业还有动力去扩大投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今年是换届之年,再加上雪灾后重建等。

   对于外贸,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是很大,今年的贸易增速虽然下降,但顺差的绝对量仍然会很大。

   通过对消费、投资和外贸的分析,我们判断今年总的经济增长会减缓,但仍维持在10.5%,经济增长也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态势,这与美国经济的复苏有一定的关系。

   《21世纪》:从目前的物价水平看,2008年的通胀压力是否会更大?

   祝宝良:对于物价的判断可能是今年经济观察所关注的重点。根据刚才的判断,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在11%左右,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5%,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上是平衡的,不可能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另外,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以现价衡量的GDP增长,也就是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

   但一般认为物价上涨是一种货币现象,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目前的通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我国通胀主要表现为输入性的价格上涨,这是第一点。第二个上涨因素是结构性的,主要表现为非贸易产品包括房地产和服务业的价格上涨快于可贸易产品的上涨,这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变动造成的。第三个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我认为还会比较大,原因包括四点:雪灾导致蔬菜和肉禽的价格上涨可能持续到第三季度;国际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原油价格已经突破100美元,以及近期铁矿石谈判价格上涨70%,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大;劳动力工资的上涨;物价“翘尾巴”因素的影响很大。如果以去年12月份作为基数,平均去年各月的物价上涨,“翘尾巴”因素会使物价上涨3.4%,也就是说即使今年物价再上涨3.4%,居民不会有什么感觉,此外再加上2%的通胀(总通胀达到5.5%左右)。

   影响今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通货膨胀预期在加强,这是要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

   如何来防通胀预期呢?我认为着力点在货币政策,第一,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变,但是不能说这一政策是用来防通货膨胀,而主要是防止通胀预期。第二,财政政策应该在防止成本推动型通胀上发挥作用,包括增加对居民的补贴以及对农产品上进行补贴等。第三,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我认为应该加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促使人民币适度的升值,这对抑制输入性的通胀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货币政策应该只管通货膨胀率

   《21世纪》:2007年的调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决策目标似乎在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难以取舍。应该如何理清本轮通胀的成因?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只瞄准通胀?

   宋国青:去年“通胀高峰可能已经过去”的提法需要检讨,现在看来高峰现在不但没过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去。当时的错误在于高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决心,政府下一步行为没有好的模型能够预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猜测。

   货币度量出现问题主要因为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中有一块未计入M2,而且增长很快,2007年11月同比增长84.5%,这导致M2低估货币增长率。这部分货币高速增长可能和2006年起资金不断进入股市有关,过去增长不高影响不大。

   最近金融机构外汇存贷款差迅速增长,2007年1月至12月,企业存款增加103.2亿美元,各项贷款增加537.8亿美元。外汇贷款大幅增长外汇存款没有相应增长可能是企业将外汇贷款直接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而非用于流动资金,因为如果企业获得的外汇贷款用于流动资金,外汇会做为存款在企业间流动。企业在7-8的利率下获得外汇贷款存在套汇空间,银行的汇率损失可能通过其他安排得以弥补。最后的效果是增加了额度外贷款。2008年1月外汇贷款还在大幅度增长。

   当前的监控主要针对贷款,2007年底贷款增长下降,11月仅增长874亿。但是国内信贷仍在大幅增长,11月增长3243亿,说明未被监控的部分增长很快。现在企业贷款积极性很高,如果不控制会流出很多货币。现在推测2008年1月货币增长率依然很高,货币支持的通货膨胀率在6%以上。其余部分可能受猪肉和雪灾因素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国际经济不景气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首先影响出口,出口再影响国内经济。从数据看出口主要受汇率和国际经济两方面影响。2008年人民币汇率会大幅上涨,加上国际经济不景气,2008年出口增长率会下降。

   出口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2000-2003年间表现为“强共振”:出口下降,工业生产下降,通货紧缩加重;出口上升,工业生产上升,走出通货紧缩。近几年表现为“弱共振”,出口与国内经济关系减弱,甚至“反振”,最近几个月出口下降同时出现通货膨胀。

   “强共振”是总需求不足时候的特殊情况,传递机制是出口通过货币影响内需。出口下降使得企业贷款减少,货币供应量下降,内需下降;出口上升使得贷款增加,货币供应量上升,内需上升。“强共振”的前提是货币政策“失灵”,货币供应被扰乱了。在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正常的时期,外需下降完全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平衡。现在出现出口下降,稍微放松国内信贷就可以保证总需求。现在过早考虑把从紧宏观调控改为适度宏观调控,可能会贻误通货膨胀的控制。

   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当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看法很简单,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钱多了就涨价了。另一种观点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目前政策可能对两种意见都有所取,所以一方面紧缩货币,另一方面控制成本。两种观点的政策含义是截然不同的,过多考虑后一种看法可能对货币紧缩造成贻误。所以现在对通货膨胀率看高的一点原因是担心宏观调控可能不会下重手。

   对于货币政策目标也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短期里货币政策要兼顾通货膨胀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背后逻辑是短期里面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或者说通货膨胀控制太厉害会导致经济增长下降,所以货币政策需要在两个目标之间做一些权衡。另一种观点就是不能权衡。

   现在有很多国家货币政策实行单一目标,货币政策不管其他只管通货膨胀率。单一目标背后就是不承认成本推动,不承认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率目标的权衡。权衡在某种程度上起的是兴奋剂作用,吃兴奋剂会在短期见好,后果会抬高通货膨胀预期。

   从预测的角度,现在看政府下重手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没有达到应有程度,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可能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通胀与价格管制:谨防一错再错

   《21世纪》:通胀走高会直接影响到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为此在宏观调控之外,政府也实施了一些临时价格干预,并基本压下了原计划中的要素价格改革。如何分析这些措施?

   周其仁:最近的情况是,在通胀走高的形势下,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依然很快,一方面政府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2008年1月CPI同比增7.1%,PPI增6.1%,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18.94%,人民币贷款增16.74%,外汇贷款增42.59%。在中央宣布从紧货币政策之后,还能保持近19%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倒不是19%的速度是高还是低,关键是宣布的政策与其后的行为不匹配。

   2008年1月15日,政府宣布《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至1月底全国31省市实施临时价格干预。这个事情也不是那么大,毕竟只是临时价格干预,不是价格冻结。不过这个“临时”到底多长,不知道。虽然名义上不是不准价格上涨,而是需要报批,但内部通知是一律不批。

   这两件事都不太大,但是组合到一起,我认为这个小问题里可能有一个大危险。一方面,在货币政策上没有体现出坚决从紧的姿态;另一方面,在市场的相对价格上,又有很多管制。我认为这样“松货币供给,紧价格干预”的政策组合不是一个好的组合。

   目前在认识上存在着将货币总量和物价结构混为一谈的倾向。现在通胀指数超过了5%、6%,我们还是称之为结构性物价上涨。这没有什么错,但固然所有总量问题都表现为结构问题,但是一味强调结构问题就会忽略对总量问题的观察和警惕,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这个“松货币供给、紧价格干预”的组合应该提出来讨论。

   市场的供求决定均衡价格,如果政府对此均衡价格不满意,可以用行政或者法律的手段进行干预。价格干预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上限管制,就是用行政或法律的力量限制商品服务的最高价,凡是在市场上以高于规定最低价出售商品服务的卖家,被看作违规或违法;一是下限管制,则是由管制当局规定最低价,不得在市场上以低于规定最低价的价格出售商品服务。这两种干预就会形成两个缺口。

   除了直接管制价格数量,也存在通过直接限制某些行为,或限制合约的非价格条款来限制某些生产或交易的活动,从而间接管制了物价。这里主要通过讨论几种产品,看看目前的价格管制。

   第一个是电。电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即煤价是在基本开放的市场上由供求力量形成的而电价是政府管制的。对电价的控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电价涉及到老百姓的生活。但是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对电价实行上限管制,而煤价是市场供求决定的,在目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其中的矛盾就很突出了。还要指出,在煤价形成中也存在着非市场干预。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这种两难问题不是简单的对错能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分寸、时机与量度等。

   第二个是粮的情况。目前对食品实行价格上限管制,即使是比较相信市场的经济学家,对于国家抛售库存、平抑粮价这种行为也不太批评,但是这件事放到整体经济中来看就有问题。由于其他商品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涨价当中就存在结构性差异,造成粮食相对价格较低。

   统计数据显示,在农产品中,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是最低的。这当然是好事情,如果粮价也大涨,那通货膨胀就更严重了。但是也有隐忧,因为目前的粮价是为下一个生产周期提供信号的。粮食相对价格压得低,农民生产的意愿就会下降。更重要的是考虑粮食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生产问题,还要考虑库存问题。当农民的通胀预期起来以后,惜售行为就会出现。去年秋粮的入库速度不是很快,这已经是一个苗头。对粮食实行价格管制的效果要全面看。

   第三是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较严重的问题是非价格管制,即2008年1月份生效的新《劳动合同法》。这个影响特别大。受影响的不光是企业,是所有的用人单位。公众、立法者和领导人都认为这是为了维护就业人员的利益。这个意图没有错,问题是法律实施的效果。在劳动力这个重要的要素上,下限管制的力量其实在增加。

   第四个就是土地。国务院宣布城镇居民不得购买农村的小产权房,这项叫停政策中,只有一点是我赞成的。就是在目前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土地流转收入的分配是一个大问题,农民所得与村干部所得差别太大。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我现在先不分析土地制度本身,我想讲的是,维持政府征地和独家供地制度、排斥集体土地入市,实质上也是一种下限价格管制,因为它限制了供应量,降低了土地供给之间的竞争,一定会抬高土地价格。我不相信土地价格会抬高房价,但是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价格往上升,会使得高房价格得以实现。目前局部地方和城市出现的房地产市场“拐点”,是房贷收缩即需求管理的结果。房地产供给方面,下限价格管制导致的推高压力并没有根本消除。

   以上四种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出品,我们实行价格上限管制;一类是重要的要素投入品,我们实行价格下限管制。两种政策组合在一起,我认为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投入品价格较高而产出品不准提高价格最后使得生产者减少生产、退出生产,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小问题可能发展成大问题。此时不是简单的平价议价问题,而是超低产成品价格和超高要素价格的组合。

   给定通货膨胀的背景,价格政策应该怎么样?还敢不敢说开放价格?从中可以观察到政府的变化。去年年底,发改委的领导人说2008年中国的资源价格调整还要进行,我觉得还真是很不错。一方面我们说环境损害太厉害,另一方面油电价格都是偏低,二者明显是对立的嘛。但是通胀指数一上升,这些话都退回去了。不敢在通胀情况下坚持开放价格,其长期影响是很清楚的,即便在短期我认为也存在不良后果。

   所以我主张货币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并且,在价格管制中,不要将要素价格往上顶,产出价格往下压。这种组合在长期和短期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