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过度用水农业不可持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5:14 经济观察报

  芮秉游 林俐

  1995年,一本名为《谁来供养中国》的书,首次提出“中国粮食威胁论”,并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热烈讨论。该书的作者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WorldwatchInstitute)创办人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

  布朗出身农民,早年种植西红柿,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农业部工作,位至农业部海外农业发展局局长。

  1974年布朗辞去公务员职务,投身于环保和推动全球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除了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还在2001年创办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PolicyInstitute)。他曾经获得多项国际荣誉,包括联合国环保奖。

  经济观察报:自你发表《谁来供养中国》一书已经过去14年了,你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粮食供给能力?

  布朗:中国已经采取政策扭转了局面。这些政策包括把粮食的价格提高40%、向农民提供更多的贷款,和增加对农业发展的投资。

  但我必须强调中国粮食供应能力的提升来自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中国的地下水位在持续下降,尤其是华北平原。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如果去掉过度使用地下水的因素,中国粮食产量将大大降低。

  过去十年来,中国基本实现粮食进出口平衡,中国粮食产量完全满足自给自足。但是,若看大豆的需求,中国已从过去的自给自足变成目前每年需进口3400万吨,其需求量的70%依赖进口。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每生产一吨的大豆,其资源投入量是种植谷物的三倍。换句话说,生产3400万吨大豆的同等资源能够生产1亿吨的谷物类粮食。如果中国没有进口而是自己生产大豆,代价将是谷物的产量减少1亿吨,最终导致谷物产量的严重不足。

  经济观察报:针对水资源的使用,你有什么建议?

  布朗:为水定价,价格必须可以反映水资源的短缺。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应该做的,即避免过度用水和浪费。大家必须意识到抽取地下水只是短期的应对办法,是不可持续的。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例子,它通过利用地下水,在过去许多年里,生产了足够供应国内需求的小麦。但是,它最近已经宣布将于2016年停止生产小麦。

  关于供水,还有一个更长期的隐忧,那就是冰川的融化。最近,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们发表了一个很详细的报告,指出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每年的融化率高达7%。这敲响了警钟,这些冰川是黄河、长江在旱季时的补水来源。印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两个国家都是世界上建设大量煤电厂的国家。

  经济观察报:最近国际粮食组织发表一份报告,称全球粮食涨价已经影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营养质量,增加了居民生活压力。中国应对粮食高价的能力如何?

  布朗:全世界已经感受到粮食高价带来的影响。有人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其实这是一个粮食供求平衡的全面变动。最主要的因素来自美国大量把谷物转变成乙醇燃料,作为汽车的燃料。生产燃料对于谷物的需求增长,已经远超饲料对谷物的需求。这将导致粮食供应更加紧张。中国应对粮食涨价的能力比印度强,中国没有把粮食大量用于乙醇燃料的生产。

  经济观察报:中国未来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布朗:还是水价。高水价肯定会影响百姓的生活,但过低的水价会带来更严重的长期后果。水价的政策必须能够实现对地下水的有效管理。这应该是政府的目标,一个合理的目标,也是惟一可接受的目标。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