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石化获补贴受非议的制度性失衡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13:33 燕赵都市报
2月26日,有消息称,中石化集团很可能已获得了政府给予炼油板块财政补贴的批文,但是补贴多少尚未透露。记者昨日采访石化行业人士获悉,此次中石化获得巨额补贴已成定局,2007年中石化炼油板块亏损比2006年更大,外界传闻补贴将在100亿元以上。据悉,2007年底,中石化和中石油双双向国家申请财政补贴,但中石油尚未传出拿到补贴批文。(2月27日《信息时报》) 近几年,中石油、中石化获补贴的消息甫一传出,都会惹得民怨鼎沸,良久难以沉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大失衡。其一、盈利与哭穷的反讽;其二、盈利与责任的脱节;其三、盈利手段与民意诉求的不契合。 但我们必须厘清一个问题,中石化获补贴并非荒诞之至。首先,需要明晰的是,政府补贴的是中石化的炼油板块,中石化炼油亏损已是多方共识,毋庸置疑。同时,如业内人士指出,中石化是上市公司,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要对股东负责,如果炼油明明没有钱赚,还高价进口原油开足马力加工,这不符合股东利益。 在这一语境下,财政补贴就会陷入左支右绌的尴尬境地——— 如果补贴,国民不答应;如果不补贴,股东不答应。症结出在哪里? 有人认为,目前国家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没有执行,政府如果出台一套透明的能够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利益的动态机制,将有助于解决这种“既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股东负责”的尴尬局面。此说不无道理。更进一步说,造成中石化获补贴引得唾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石油、中石化背靠权力大树,坐享体制和市场的双重好处。比如,在权力之手的扶掖和推动下,它们一枝独秀,挤压得民营资本举步维艰。它们即便在市场大潮中有所闪失,也绝对有惊无险,反正最终有财政埋单,比如补贴。同时,由于行政权力的畸形宠爱,它们尽享红利,比如盈利惊人。据悉,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电信在内的等等海外上市企业,每年给海外投资者分红差不多上千亿元。作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巨头,靠垄断之力大赚其财,大部分利润并没有回馈给国人,当然令人齿冷,乃至激愤。 由此可见,中石化获补贴受贬斥的背后,隐匿着制度性因素。如果这些企业靠的不是垄断,像民营企业一样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接受市场大潮的洗礼,即便它们能像微软公司一样赚钱,相信也没有人恶意置喙。现实境况偏偏是,垄断的大幕简直密不透风,民营资本很难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领域。尽管国家颁发“非公36条”已经多年———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 横亘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是一道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据去年6月20日《京华时报》报道,全国90家民营油企与9家跨国巨头谈判,其中15家已与外企签署收购意向协议。这些民营油企之所以出售,根本原因是一直没有固定油源,生存困难。更令人悲哀的是,由138家民营石油、成品油经营企业组成的“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成立了,该会会长却表示,在“和谐石油”的目标下,不会对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构成威胁。如此忍辱负重,可见垄断的强悍以及市场的不健康。 归根结底,没有统一博弈的市场平台,没有权力被剥离后的统一起跑线,没有“非公36条”真正实施后的统一非垄断化,这种体制性的失衡是最大的失衡。因此,无论中石油、中石化还是其他垄断企业,哪怕再做出牺牲,再委屈,只要获得一丁点财政补贴,都会贻人口实,难以令人服膺,最终激起舆论的强烈反弹。王石川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