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紧货币政策为何不能动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13:12 上海金融报

  傅勇

  面对种种救市猜疑,央行副行长易纲坚定表示,“无论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如何变幻,央行今年将坚持从紧货币政策不动摇”。此番表态应引起高度关注。

  在次贷危机背景的烘托下,雪灾、出口增速减缓以及资产价格的明显调整,一度主导了各界对宏观经济走势和调控政策的讨论,要求适时放松紧缩调控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诸多创记录的1月份经济数据暂时打消了此类念头。

  这些数据包括:(1)信贷新增规模激增,1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创下“天量”,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五分之一,并占去一季度额度的六成以上,信贷调控被迫转为按月调控;(2)出口增速意外强劲,首月出口同比增长了26.7%,显示出在危机衰退深化背景下,出口商品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3)物价高涨,CPI达7.1%,创下11年来月度同比上升新高,PPI也创三年来新高。这些数据表明,宏观调控有继续从紧的必要。

  这些情况与美国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有迹象表明,次贷危机已经拖累美国经济。为应对局面进一步恶化,美联储和财政部都大动干戈。在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同时,美联储将利率创记录地大幅下调。更重要的是,小布什日前签署法案实施减税,规模超过美国全年GDP的1%。

  不光是中国,放眼全球,追随美国救市步伐的国家并不多。在利率政策上,虽英格兰银行小幅跟进,但欧洲央行还是迟迟不肯动真格的。财政政策就更不用提了。欧洲央行行长还直接批评了美国凯恩斯式的刺激财政政策。

  与欧洲相比,中国有更多的理由不对美国的宽松政策亦步亦趋。从上述最新的数据来看,防止经济过热和物价明显上涨仍是调控当局的首要任务。首先,流动性过剩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改变。1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9%,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今年1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了达到三位数,远高于去年同期十几个百分点的水平。这意味着,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而中国经济仍持续向好的情况下,资金可能会进一步流入中国。

  其次,在投资和出口未见明显下降的同时,需求似乎已开始真正启动。这是过热和通胀压力可能长期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已引起包括《经济学家》杂志在内的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去年,消费对GDP的贡献七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消费在第四季度的表现尤为抢眼。世界银行最近的《中国季度快报》表明,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中,净出口仅仅贡献了0.4个百分点,然而同期GDP增长只出现微弱下降。原因是,更为强劲的国内需求贡献了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

  消费的启动不仅对国内意义非凡,对世界经济格局也影响深远,这意味着中国不再仅是生产者,也成了购买者。那么,下一个问题就在于,中国消费的增长是一个长期现象,抑或是昙花一现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前者。

  消费的启动有着深厚的背景,而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其一,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结果。几十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农民工的收入几乎未曾变动,而中国资源性和农产品的价格也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这种状态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已经变得不可维持。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会有一个不断提升趋势,并将刺激消费的繁荣。

  其二,消费的启动也是近年来各项政策的结果。应该注意到,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提高是食品等基本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找不到供给面大幅下降的证据,一块猪肉引发通胀的感慨更多的是调侃意义上的。显然,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增加是我们今年政策所极力促成的一个结果。另外,资源品价格的走高也符合国家产业的导向,提高资源品的使用价格也是提倡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义。

  对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虽然两者各处一端,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鼓动中国应转向美国式宽松政策的舆论,至少在今年前三个季度恐难奏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