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16:02 财富时报

  呙中校 文

  自从在本专栏刊出《香港股市不如A股》一文后,收到不少朋友的电邮,来和我探讨香港股市的问题。

  事实上,来香港之前,甚至在来香港后的一段时间,我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印象一直很好,可是随着我对香港社会经济了解的深入,这种印象和感觉发生了变化。

  不可否认,香港作为位居国际前列的国际金融市场,其股市还是以体系健全、效率高、讲求法治等特点在全球占有突出地位,也成为内地股市可资参照的对象。而我在《香港股市不如A股》中所要指出的问题是,香港股市的投机性或者说赌性要甚于世界其他股市,包括我们的深沪股市,但其监管一直很宽松,这就为资本大亨在香港股市玩弄“财技”提供了机会。

  众所周知,2002年在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会从股市、媒体、证监会到国会都反应强烈,随之迅速刮起一场监管风暴,针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规则也变得极其严苛。严厉的监管让世界各地的上市公司望而却步,其中包括2000年以来大批原本想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国有企业。由于美国上市要求提高以及监管加强,最后只有少数国有企业在美国上市,大批企业转而选择了监管宽松的香港交易所上市。最近几年香港股市因为内地企业大量上市而发展迅速,追根溯源,还是拣了美国人的便宜。

  同时的香港也曾采取行动加强监管,包括在当年3月通过《证券与期货条例》,7月出台双重呈报制度(公司上市需同时向联交所和证监会申报有关资料)等,但最重要的举动要属“仙股退市”(即考虑把30天平均股价低于0.5港元的公司从主板中除牌)改革。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出发点良好的改革最后却酿成股灾,发展成“仙股风暴”,当时联交所行政总裁邝其志、证监会主席沈联涛、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等被问责,甚至连财政司司长梁锦松都受到了追偿损失的冲击。这次监管改革最终夭折,直到如今香港市场都没有建立退市制度。

  对于这次改革的失败,香港社会曾充分总结教训,仙股退市制度的力度与分寸都有明显偏差,因而饱受市场非议,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利益团体操纵市场给政府施压。而政府最终的退让无疑助长了利益团体的气焰,这给香港市场日后的监管带来不小的难度。这也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香港的尴尬,一方面需要大力吸引国际大资金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在市场规则的制定上又不得不考虑他们的需要。

  因此,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方面,香港股市与欧美股市相比立即显示出它的短板。2004年,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人寿因为违背信息披露义务被美国投资者告上法庭,但是在香港却没有多少动静。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证券法中有“辩方举证”和“投资者集体诉讼”这两个非常有利于投资者的制度。不过在同属英美法系的香港,股市中一直没有引入集体诉讼,因此监管部门被指责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显得不够坚决。在香港,以维护香港股民利益著称、有“股坛长毛”之称的魏大卫(David Webb)就说,监管当局虽有法定权力,“但是商界的权势人物及其政客代表并不希望促进针对上市公司的诉讼活动顺利展开。”

  魏大卫是一个从IT界转向金融界发展的英国人,自2003年开始担任港交所非执行董事,2006年又高票连任,他站在中小投资者立场上讲话,经常直言批评大公司及商界精英,因而被大股东、上市公司及证券商等视为香港股市的“麻烦制造者”。在2006年的改选中,他还推动陆恭蕙成功当选港交所董事。魏大卫和陆恭蕙在港交所董事会虽然只是少数,但两人都是公司治理改革的倡导者,在监管层面难能可贵地代表了中小投资者的声音。

  魏大卫认为,香港要提高自己在服务领域里的竞争力,就必须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及其政客对改革的阻挠,加快改革步伐。他连任后表示,将会继续推动港交所的改革。但马上就有证券商的代表在媒体上放话,担心日后港交所政策跟市场现实脱节。香港利益团体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如此,香港股市好在还有强大的法治,有敢说的魏大卫,发展前景还是可以看好的。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联络邮箱:guozhongxiao@gmail.com)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