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医改应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0:37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顾昕 

  新医改箭在弦上了。然而,这支箭究竟射向何方,却依然混沌不明。政府必将强化其责任;但人们在担心,一旦政府走错了路,新医改又会误入歧途。

  新医改方向不明的总根源,恐怕来自“政府主导”和“社会公益性”这七个字。“政府主导”,是一种不清不楚的表述,既不知道政府主导什么,也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来主导。“社会公益性”也是如此,它究竟意味着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还是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呢?不要以为这是在咬文嚼字。坚持后者,意味着医疗机构必须成为慈善组织,而依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在慈善组织里工作的医护人员,一定要365天当天使,而且是低工资。

  实际上,这就是主流的新医改思路。“政府主导”和“社会公益性”意味着医疗机构低价运行,民众看病吃药便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扮演全能角色,主导公立医疗机构,从人、财、物各方面实施严格的行政管理。

  这种思路背后的逻辑就是反市场化。依照这一逻辑,医疗服务绝对不能市场化。只要市场化,医疗机构,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会唯利是图。由此,医疗服务的费用就会飙升,民众就会望医兴叹。现实似乎就是这样。

  所有亲身经历过计划体制的人都知道,这一逻辑正是计划经济的奠基石。依照计划经济设计者的想象,只要政府对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实施全面的行政控制,市场经济的一切弊端都可以消解,人类将由此走向天堂。然而不幸的是,历史证明,计划体制绝不是通向天堂的大门。可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的今天,依然有人主张将所谓的“基本医疗卫生”拉回到计划体制的时代,而且这种主张俨然成为了主流。让所有老百姓都能“有病能医”的目标,这就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难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只有回归计划体制一条路吗?当然不是。其实,还有一条康庄大道,这就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在这条新的阳关道上,医疗服务完全可以市场化,所有认真为病人看病治病的医护人员均能获得理应获得的高收入。尽管医疗服务的费用不菲,但所有的民众都有病能医,其秘诀就在于全民参加医疗保险。有了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的费用可以在健康人和生病者之间分摊,可以在人们健康和生病的时段分摊,生病者在看病治病时所付的医疗费用自然就不高了。可以说,全民医保就是根治“看病贵”、“看病难”的良方。

  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政府的主导不可或缺。政府是市场的参与者而不是取代者,而且政府角色应该是有限的:首先,当好保险者:政府通过“补需方”的方式,以参保补贴的形式,吸引民众参加公立医疗保险。其次,当好付费者:公立医疗保险机构代表参保者的利益,向各类医疗机构购买基本的医疗服务。第三,当好监管者: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以独立中立的裁判员身份,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准入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管。第四,当好市场推动者: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增加服务的供给。第五,当好资源配置者:政府珍惜有限的公共资源,在市场不足的地方,兴办公立医疗机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水平。最后,当好公共卫生服务者:政府通过直接提供和服务购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总之,政府正确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必定走上阳关道。如果政府偏要取代市场,当所有医疗机构的总院长,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止步于独木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