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CPI效应演变说明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11:27 深圳商报

  本报评论员 刘伟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1月份CPI等重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今年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高达7.1%,创近11年新高。

  证券市场对此反应敏感。上午10点,CPI达到7.1%的数据甫一亮相,股市迅疾下探,股指由红翻绿。此后,坚定买盘纷纷涌入,至收盘沪指涨幅超过2%,为春节后单日最大涨幅。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敏感的股市,各类财经网站对CPI创历史新高也表现平静。除了在重要位置发布消息,和跟进常规解读及评论,并无特别渲染“创新高”的举动。

  去年9月份以来,我国物价出现明显上涨势头。国家统计局每个月发布CPI指数几乎都会引发一波“CPI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舆论广泛质疑CPI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比如质疑“CPI与百姓切身感受差距太大”等等。另一方面,面对“突兀”的数据,有关部门总是试图从“正面”解读相关数据,引导舆论和公众“正确”认识物价上涨的客观事实。这种努力往往招致更多质疑。典型的争论有“CPI虽高,但核心指数正常”、“只是结构性上涨,不会导致全面通胀”等等。

  在这样的争议和各说各话中,公众对物价趋势等重要信息难以作出理性判断;市场在猜测和矛盾中随波逐流,难以根据科学预期作出合理调整;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客观事实面前,也变得越来越被动。

  和去年下半年充满争议和缺乏互信的“CPI效应”相比,此番CPI创11年来新高却并未在心理上对市场造成明显冲击。公众反应平静,表明社会各方对CPI趋势和变化有了更多共识,承受能力也相应有所提升。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政府有关部门改进发布方式,以及改变对“不良”经济数据的认识有关。

  首先,有关部门提前“放风”,给予市场和公众明确预期。早在半个月前,有关媒体即披露1月份CPI涨幅将达到7%左右,并通过专家学者的评论,对CPI创新高的原因,对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CPI未来趋势做了透彻分析。这一做法的好处是让市场明确预期,并在较长时间内释放“震动”,避免给公众“突兀”之感和造成心理层面的强烈冲击。

  由于有了良好铺垫,政府相关部门此次并未出面“解读”数据,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CPI并非专业性很强的数据,市场自有解读能力,即便存在不同认识,也完全正常。面对“不良”数据,政府相关部门没必要竭力“粉饰”或“引导”,以招致自身权威和专业信誉的损失。而是需要客观分析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给予市场和公众科学预期,以帮助市场作出合理选择。

  市场经济环境下,物价等重要经济数据的变化受制于诸多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者乃市场自身规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去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均不同程度遭遇通胀压力,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之一,物价趋势既受国际环境影响,同时也受自身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等因素制约。虽然国家采取“从紧”调控政策力求“双防”,但市场自有力量,宏观调控不能也不应该以完全违背市场规律方式“出招”,而应着力于引导市场力量朝健康方向演变,以度过周期性震荡阶段。

  市场经济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如此,就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公众和市场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同时,建立在良好共识和科学预期的基础上,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社会成本才可能最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