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常住人口成为公共决策依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 15:22 中国财经报

  易锋

  日前,在发布经济运行数据时,北京、上海和深圳等我国部分大城市开始以“常住人口”取代过去的“户籍人口”口径作为“人均GDP”的统计依据。由于常住人口数量要大大高于户籍人口数量,按照新的方法计算,这些大城市的人均GD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9006亿元,若按照北京户籍人口1233万计算,人均GDP为7.3万元,若按常住人口1633万计算,人均GDP仅为5.4万元。像深圳、广州等外来人口比例更高的大城市,预计“缩水”幅度更大。

  所谓城市“户籍人口”是指具有本市户口的当地居民;而户籍人口加上居住满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则是这座城市当年的“常住人口”。由于常住人口事实上参与了当地的经济建设过程,并已计入当地GDP总量,没有任何理由将这一群体摒弃在当地统计框架之外。过去通过“收窄”人均GDP口径将他们人为地排除在外,导致当地的人均GDP“虚幻”上升,同时使当地决策者更易于“忽视”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外来人员。而且,基础数据的失真将使当地的决策者产生不真实的骄傲感,决策时容易头脑发热,不切实际,这对于保护包括户籍人口在内的所有当地居民的利益,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利的。

  新的统计方法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将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乃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提供客观可信的数据基础,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希望,“人均GDP”向常住人口的现实及理性回归将带动其他统计指标,像人均收入、人均财力、人均住房面积等都逐步以“常住人口”为口径。这将使决策者更加清楚、全面、正确地判断所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惠及全体常住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措施。

  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常住人口成为统计数字的基数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使之上升为未来各地政府出台公共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的基数,尚有不小距离。由于户籍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等多种体制性障碍的掣肘,外来人口要想最终获得与所在地居民同等的权利,面临重重困难。比如我国目前的就业、社保、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制度均与户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地之间的政策又缺乏相互衔接的机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土地制度相互不配套,土地使用权更无法相互流通。这不仅使得外来人口很难在城市居住地安家乐业,也使其居住地政府在制定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面临实际障碍。

  以此次统计方法改革为契机,加快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改革,此其时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