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外忧内灾”下的经济政策应对(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 15:42 《财经》杂志

  近期,中国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远大于名义汇率,显示了汇率僵硬是以通货膨胀高企为代价的。汇率的快速升值,将有效降低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一国出口竞争力的是实际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小幅升值加大幅通胀”与“大幅升值加小幅通胀”,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货币政策灵活从紧。

  2007年11月,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为18.5%,12月底降至16.7%,这应“归功”于信贷紧缩。但是,这种大力紧缩是不可持续的。今年1月新增贷款大幅反弹即为例证。再则,在外部需求减弱使外贸顺差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国内信贷增长的“急刹车”,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远大于汇率大幅升值。

  我们认为,今年的广义货币增速应当控制在16%左右,其目的是实现货币存量与名义GDP比率的逐渐下降,不宜过紧。此外,近期的罕见灾害客观上也要求货币政策紧中求活。

  尽管过去几年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是当前通货膨胀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但这是累积效应,非一日之寒。靠一年的大幅货币紧缩降低目前的通货膨胀实不足取。更何况前几年货币宽松的根本原因是汇率僵硬,而且当时美国大幅加息,中国却未及时跟进。

  在外需明显回落的背景下,国内政策过度紧缩无疑会增大经济硬着陆风险,甚至导致严重就业问题。根据我们的分析,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对于GDP增长的弹性分别是0.17和0.22。2007年全年外贸顺差以人民币计价增长40%,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2007年12月外贸顺差以人民币计价同比几乎没有增长。如果今年顺差增幅大幅下滑,短期内GDP增速下降至8%-9%,则使得中国至少将有220万人面临失业,占2007年非农就业总人数的0.5%(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204万)。失业将是比通胀更为严重的问题,政府不会也不该容忍经济“硬着陆”。

  ——积极准备财政预案,实现经济“软着陆”。

  今年的财政政策当以抵通胀、促民生、防“超调”为方向。随着中国的财政状况日益改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下降,中国政府有较大的财政扩张空间。一旦外部经济的放缓幅度超过预期,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家有能力使用财政扩张来缓解这种影响。

  譬如,中国出口增速在美国经济萧条的2000年-2001年期间曾大幅下降,但是当时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了GDP的波动。又如,美国最近用财政刺激的方式抵御次贷危机,也为中国财政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现在需要做的,是在稳健财政政策基础上准备积极灵活的财政预案,以防止经济因“外忧内灾”出现“硬着陆”。

  ——补油不如补粮。

  为缓解短期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政府可以对低收入消费者提供财政补贴。在微观层面上,政府可以考虑用包括财政补贴在内的方式,提高和稳定粮食和畜牧业生产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建立生猪最低收购价格,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降低散养比例,扩大集中养殖),扩大猪肉储备以平衡价格;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机制。

  另一方面,成品油价格补贴施惠于高收入群体(包括有车族),不利于节能减排,且成本较高。估计2007年成品油补贴的隐性(企业承担)和显性(国家财政承担)成本达1700亿人民币,相当于GDP的0.9%。如果这笔开支用以补贴粮食消费,可以降低粮价涨幅19%。更何况粮食在CPI中的比重大于成品油,补油实在不如补粮。-

  作者哈继铭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为该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员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