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银河:真正的变化要开始了(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6:44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当时这些题目敏感吗?

  李银河:也没什么人管,比较自由。在当时,做什么样的研究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我对当时文化界的信口开河大而无当十分反感,总觉得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过于轻视经验研究的倾向。中国人喜欢有气势的东西,比如《河觞》、《人妖之间》等。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对经验研究不感兴趣,所以科学才不如西方发达。所有的文化人都在追求辞章之美、玄虚而飘逸的意境,或者是一种宏伟的气势。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与林春合写的《要大大发扬民主,大大加强法制》等文章大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恐怕是投合中国文化的“气势”和辞章之美。而在美国受了六年严格的社会科学训练的我,当时有个强烈的感觉:只有气势,没有经验材料做基础的东西在中国实在是太多了。简直可以说,除了这种东西,什么都没有。

  经济观察报:这是你与思想界的区别吧。那时你和思想界接触多吗?

  李银河:不是太多。回国后“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辑部把我拉进去,参加了几次活动,就是大家商量编书的事儿。

  经济观察报:你们回国还赶上了国内的“文化热”。

  李银河:赶上了,我翻译了一本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书,就是列在“走向未来丛书”中出版的。这两个丛书里的人我都比较熟悉,一些人还是老朋友,出国之前就认识,有的甚至“文革”时就在一块,如王小强等。

  经济观察报:当时国内思想界搞的是思想启蒙。

  李银河:实际上说来说去还是非常简单的 “德先生”、“赛先生”,现在“赛先生”已经有了,但是“德先生”怎么样呢?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争论就可以看出来。

  经济观察报:你回国一年后,80年代就戛然而止了。进入90年代知识分子就转向了,好像历史有一个截然的切面一样,突然就转了。

  李银河:确实如此。进入90年代,我重新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入社会学所工作至今,致力于研究婚姻家庭、性别和性。而小波1992年辞职,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

  经济观察报:有人说,王小波实际上继承了80年代的思想,在90年代保持了思想启蒙者的形象。

  李银河:应该说他是学者型的小说家,我更愿意称他是自由主义的学者。他整个的思想的脉络都是自由主义的。他生前给好朋友写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说,“中国要有自由派,当从我辈开始”。他和“新左派”争论,始终是以自由主义的形象发言。

  经济观察报:其实一些“新左派”就是你们的朋友。

  李银河:是朋友,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大家的认识发生了分歧,包括我那个朋友林春。

  经济观察报:一些“新左派”对民主价值产生了怀疑,认为民主没有普适性。

  李银河:如果说大家在国家发展路线上,比如说是应该更注重效率还是更注重公平,如果这些方面存在不同意见,各有各的道理。如果在民主问题上质疑,就不可思议了。怎么能说民主没有普适性?民主这个东西肯定是比专制进步,连这个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的话,那就回到帝制时代、“五四”之前了。如果连民主价值都否定了的话,那最多是个洋务派了。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