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海外市场“抄底”需三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 02:2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张泰欣

  花旗告急!法兴告急!瑞银告急!国际金融巨头正经受次贷危机的严峻考验。伴随着业务收缩,一些金融机构股价出现下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这似乎给中国金融机构带来了出海“抄底”的契机。但有专家指出,对于渴望扩大国际业务的国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说,此时“出海”未必是好时机。

  首先,次级债“冰山”到底露出了多少目前还难以估量,今后一段时期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仍然存在,现在贸然对外投资极有可能蒙受较大损失。近来,国际市场人士纷纷表达了对未来市场悲观的看法。更有分析人士指出,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只经历了一半的路程,剩下的另一半可能更艰难更持久。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能源价格高涨、美元持续贬值的大背景下,中期内次债危机的阴霾将很难消散。

  其次,与国际金融大鳄相比,国内金融机构无论在业务品种还是风险控制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这次席卷全球市场的次贷浪潮淹没的大都是金融市场中最好的水手。对于“不谙水性”的国内银行、保险机构而言,更重要的是要从一桩桩国际市场“惨案”中汲取更多的经营之道,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推进金融创新和多元化,不断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第三,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辅助条件还不完善。伴随着国内企业的纷纷“出海”,客观上要求国内金融机构为之提供相适应的服务。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企业在欧美市场发展仍受很多条件的制约,银行、保险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更是步履维艰。如果没有强大的产业链和实体企业的支持,国内金融机构涉足海外很可能会经受水土不服的困扰,难以将品牌和业务深化。

  而且,中国金融机构对国际巨头的运营模式不熟悉,目前对外的很多投资也仅限于财务投资,真正成功的股权投资不多。如果只是为入股而入股,日后难免会失去更多的主动权。

  最后,中国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在风险监控、流程管理、执行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从法兴的悲剧可以看出,再强大的金融机构也有脆弱的一面。从体制上看,这些银行巨头无一不是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佼佼者,但是再完善的监控体系也需有强大的执行力和约束规范机制。只有风险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员工,才能从根源上较好地控制运营风险。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而言,要学习国外的框架体制并不难,难的是在实际中如何落实、执行。经过多年改革,中国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我们更应居安思危,做到体系建设和监管机制并举。只有妥善布局好风险防范网络,才能使“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