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深圳人均GDP过万美元的三个疑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 07:44 中国青年报
张贵峰 元月28日,深圳市统计局公布了2007年深圳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快报:深圳2007年人均GDP为10628美元。统计显示,2007年深圳市生产总值6765.41亿元,常住人口为861.55万人,人均GDP为79221元人民币,按人民币对美元折算率(7.45∶1)计算,人均GDP10628美元。由此,深圳成为我国内地目前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广州日报》1月29日) 眼下,与GDP相关数据的盘点正热闹。深圳的这一“人均GDP10628美元”的数字,确实相当惹眼。正如当地有关官员兴奋指出的:“目前我国内地还没有哪个城市公布人均GDP过万美元,深圳成为我国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 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的旁观者,面对此一辉煌数字,我并不像当地官员那样兴奋,相反倒有一些困惑和疑问。 首先,“人均GDP过万美元”究竟是谁的“人均”?当地的统计快报告诉我,这里的“人均”指的是,深圳861.55万常住人口的人均。但我知道,早在2006年,深圳市的总人口就已超过1200万——户籍居民171万人,外来人员960万人,其中,农民工人数约600万,占总人口的50%。这意味,上述“人均GDP过万美元”的计算中,差不多少算了约400万外来人员或农民工的“人均”。或许,依据某种统计标准,这400万人确实是不够格作为深圳的常住人口的。但问题是:这400万非常住的人口,难道就没有为深圳的GDP作贡献?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贡献时有他们,“人均”时便剔除掉,这公平、真实吗? 再有,“人均GDP过万美元”中的“GDP”有没有虚拟成分?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看到此次深圳统计部门公布另外一个数字:“2007年深圳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55.11万平方米,比2006年下降了三成”。这些年,房地产一直是许多地方贡献和支撑GDP最为有力的行业,这正如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不久前指出的,“房地产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这一点,在深圳体现的恐怕尤其明显,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去年深圳的房市,无论价格水平还是涨幅,都曾一度领跑全国。现在,年终盘点,“商品房销售下降了三成”,显然再次反证了深圳房价的虚高和水分。既如此,一个虚高房价支撑下的GDP,即便“人均过万”,又有多少待挤的水分呢? 最后,“人均GDP过万美元”中的“人均”究竟多少能落实为百姓福祉?众所周知,“人均GDP”一般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人均财富,而更实际上的数字应该是“人均收入”。根据深圳的上述统计快报,当地2007年的这一数字是:“人均可支配收入24870.21元”。这意味着,在深圳市的“人均GDP79221元人民币”中,真正落实到百姓口袋里的只占区区31%(24870/79221)。也就是说,“人均GDP过万美元”背后,人均收入不过3000多美元,在GDP的分配结构中,居民收入的比重比较低(大头其实是企业收入、政府财政收入等)。 显然,类似的国民财富分配格局,并非深圳独有。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7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显示,1990年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降低了12个百分点,“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突出——“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北京晚报》2007年11月23日)。此时,人均GDP过万美元,未必值得过分欣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