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花旗变脸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 03: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石胜利

  正当中国许多地区遭受着罕见的暴风雪灾害时,中国股市也同样遭受了“严寒”的打击。

  据1月29日的《环球时报》报道,在“中国熊市即将到来”的舆论声中,花旗银行甚至预测,中国将成为在2008年“最不受青睐”的亚洲投资市场,中国股指“还将有更大幅度的下跌”。花旗银行分析认为,根据EPFR Global数据显示,海外亚洲基金的撤资规模前所未见,而其中中国资金流出最多,达到了11亿美元。据此,花旗银行分析师认为,中国大陆股市将首次“超越”韩国和台湾地区,成为亚洲“最为分量不足”的资本市场。

  而在去年,中国资本市场还被众多世界知名投行认为“世界表现最佳”。但2007年刚过,中国资本市场一下子从“最佳”变成了“最不受青睐”、“最为分量不足”,“变脸”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笔者并不否认,资本市场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市场,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实上,不仅笔者如此认为,就连许多知名专家也认为花旗银行的分析“言过其实”。

  中国资本市场去年“世界表现最佳”的称号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建立在制度性变革基础之上的。从2004年推出的“国九条”对当时中国股市弊端的分析,到此后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行,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脱胎换骨般的重大变化。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顽疾,重塑起了市场信心。同时,我国实体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上市公司利润一年上一个台阶,甚至一个季度上一个台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最坚实基础。

  如果说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直观反映,那么,中国良好的基本面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理应成为“世界表现最佳”。在实体经济没有变坏,上市公司利润仍在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出悲观论调的依据从何而来?

  有趣的是,就在花旗口头上唱衰中国资本市场的同时,他们却在行动上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力度。从在中国开设第八家分行,到战略投资“开心人”大药房,再到通过小额信贷机构在中国农村放款,最唱衰中国资本市场的花旗银行却在中国进行着更积极的投资活动。这种鲜明的对比该如何解读?

  唱衰而不做空,唱好而不做多,正在成为外国投行们奇特的选择,这更像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行为艺术。比如,在中国石油上市以前,国外某知名投行对中国石油给出了接近50元的估值,但不久前却被爆出,该投行其实一直在市场的狂热中抛售该股票。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说明,任何一个利益团体,他们所做的评估报告都包含着自身利益的成分,如果忽略这一点去解读相关研究报告,很容易被引入某种误区。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中国自己的研究机构还没有成熟起来,无法与国外研究机构相抗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研究机构话语权的薄弱。人们对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报告常常带有一种“仰视”的盲从心理,因此,中国石油50元的估值才那么容易被民众接受,也正因此,才有那么多投资者在顶端被套牢。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国际大研究机构拿出免费的午餐,它一定会有另外的渠道获取利益。因此,中国的投资者必须尽快走出盲从心理,拥有自己的判断。唯有此,中国的投资者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具体到花旗银行的那份“最不受青睐”的报告,不妨用他们自己人的话去解读。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施瑞德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强劲,花旗在中国发展的投资战略不会改变。次贷危机对花旗中国的业务扩张计划没有影响。”结合花旗的实际行动去解读其研究报告,或许更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如果把“变脸”仅仅当成一种行为艺术,我们又何必为花旗的报告而忧虑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