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谋变图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 02:08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自加入WTO以来,以“中国制造”为标签的工业产成品日渐占据全球分工重要位置。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贸易额连续六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刚刚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对外贸易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至21738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4.26倍,而贸易顺差更是巨增47.7%至2622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11.6倍。

  如此巨大的存量与增量,势必产生广泛、深远的国际影响,其中较为不利的是,“中国制造”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呈扩大之势,所面对的贸易条件呈恶化之势。应该看到,去年起遽然被渲染、被夸大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所反映出的正是一切重大利益调整过程中既得利益者难以避免的失落心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生产潜能,只要辅之以适度的制度松绑和资本累积,即能形成强大的加工、组装能力,这是产业发展规律所致,更何况,中国经济崛起意味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应承认,“中国制造”融入世界有利于全球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人类福祉提升。

  但是,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欢迎一切善意的批评,其中至少包括:

  第一,“中国制造”目前所依赖的最主要优势仍然是劳动力成本低廉,整个生产过程中技术贡献率还不够高,由此造成中国制造企业大量集中在低端产业并以价格进行竞争。有数据显示,虽然中国的贸易顺差非常大,但是截至2004年,中国设备投资中的2/3依赖进口,以装备制造业核心——数控机床为例,2004年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0%。

  第二,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速度滞后于跨国企业的扩张速度。据高盛公司研究,对外贸易可分为“加工贸易”和“自有贸易”,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额已经超过全部贸易额的一半,自有贸易的逆差则在逐年加大,此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生产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其不利之处在于,当今世界廉价劳动力的获取已不像过去那样困难,再加上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导致东道国能够获得的利润不断缩小。另外,模块化外包方式的出现,导致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工序趋于简单,东道国能够获得的技术外溢非常有限。

  第三,中国的基本要素价格远未完成市场化,由于价格不能反映稀缺程度,“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存在严重高估。有些专家认为,中国的出口实际是给发达国家提供补贴,每年的福利外流甚至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因此,中国的制造企业须及早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未来势必会进行的价格重估。

  第四,全球经济发展至今,人类面对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生产不足转为需求不足,因此,“中国制造”必须面对全球性生产过剩的现实。目前,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已经不再是强国的同义词,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是在新兴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无形产品上占有优势份额的生产者,应该承认,中国距此标准欠缺甚多。

  总而言之,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其实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需要中国的制造企业用不断的创新来铺就。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我们期待,承载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制造”谋变图强,不负厚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