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孙立坚:上海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12:0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海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吗?(专家说)

  孙立坚

  ●上海国际金融业务备受关注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成为趋势

  ●内地香港加强协调形成互补

  ●沪应立足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和分类在学术界并不是很明确,一般而言,当国际金融业务集中在某一个地区城市中展开,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这里,为了更好地展示亚洲金融主导权争夺的特点,我们借鉴在伦敦出版的《全球化金融中心指数》这一代表这个领域的权威性杂志的分类方法,把国际金融中心按照覆盖区域面积的大小分成五个级别:即全球范围的金融中心、洲际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特定范畴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最近,上海虽然引起了海内外高度的关注,但它跟前面那些金融城市相比,目前还有很大的差距(排名30位)。最新金融中心的排名显示,上海落后于香港、新加坡和东京20位以上,即使如此,因为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人们还是注意到它发展的势头和看好它美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它的排名居然超过了赫尔辛基(排名33位)、大阪(排名36位)和首尔(排名42位)等国际知名大都市(也高于北京9位)。而且,人们更关注它未来是走向像伦敦和纽约那样全面发展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是会发展成像苏黎世那样以国际银行业业务为主的这种特定业务范畴的国际金融中心。

  争夺洲际乃至全球金融主导权的关键要素,根据最新一期《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所罗列的指标,它包括:一流的金融人才;金融业务顺利展开所需要的宽松的制度环境;能够成为各个洲际或国家及地区金融服务的中枢,非常便捷的能够把每一笔交易都及时地通过有效的“网点”,在成本最低质量最高的地方迅速完成;具有良好的外部网络效应——随时能够汇集需要服务的广大客户;完全同等的国民待遇;改善经营环境所需要政府的迅速和及时地回应;合理的企业税制度;开展金融中心业务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能够及时提供最好的专业化后勤服务;生活的环境和质量;是否具有容易融入的文化和大量外语人才等。

  上述这些成为全球化金融中心的条件,伦敦做到了,纽约也基本做到了,而东亚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都还有很多缺陷,这也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分上下的缘故,亚洲争夺金融的主导权会随着美元的疲软和欧美市场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东京受到了来自新加坡的挑战,由于日本的低息和市场流动性的外溢以及新加坡政府的规制放松的金融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很多金融衍生产品的订单都纷纷转到了新加坡市场。

  香港虽然受到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支撑——来自中国贸易的结算和大陆企业香港上市关联的证券业务给了这一市场旺盛的活力。但是,上海的崛起,尤其是配套发展战略和长三角经济的繁荣,更会使得伴随经贸活动的金融配套业务在上海展开的效益可能比在香港更大。这样香港如果不升级到全球化的金融中心行列,不发展更多层次的市场和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很有可能失去它的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竞争不利于中国经济在亚洲金融主导权争夺中获得有力的地位。香港和上海,以及后起的天津等地应该形成一个互补的关系。这就需要这些城市间金融中心建设的定位要富有战略性和协调性,不能不管自己的条件成熟与否,都去抢占有限的资源,来确立十分相同或相近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内容。

  另一方面,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外的重要窗口,现阶段一定要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为唯一的依托,不能好高骛远,要先做好眼下物流、航运和贸易所伴随的大量的金融国际结算业务,从中积累宝贵的市场经验,同时,也要尽力去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脱离实际、过早过快地追求高端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都有可能重演1997年泰国离岸金融中心夭折的悲剧。

  总之,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确实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之呼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越来越高的附加价值也一定会渐渐地超过制造业由于过度的竞争和资源的有限所造成的止步不前的水平,这也是亚洲各国政府目前所形成的共识和最大程度的动用国力来争夺金融主导权的根源所在。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