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货币紧缩已逼近临界点并不成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09:53 新浪财经

  邱 林

  上周,面对受美国次贷影响而出现的A股大跌,以及未来不确定的实体经济,国内经济决策层出人意料地平静。但已经开始有声音认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政策尺度和分寸的拿捏更为关键,应该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新的考量。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从紧货币政策是以内部调控措施来解决外部失衡;通过以牺牲整体经济增速,来换回出口部门的局部利益,是一种政策上的错配。”(1月29日《中华工商时报》)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再一次明确了2008年的货币政策基调:从紧。而这也恰恰是今年宏观经济调控的基调。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紧缩的调控政策有利于引导和调节各类经济主体的预期和平稳,有利于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有利于深化各方面对结构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但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仅一个多月后,就出现了不同声音,认为现在的货币政策偏紧,不利于经济发展,应尽快调整。

  在日前由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的宏观经济分析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恶化,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从紧货币政策可能在5、6月份面临调整。此外,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可能是在消费没有真正启动之前,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进而导致经济增长明显下降。央行在2007年以来已经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6次加息,这些政策的累积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因此,市场甚至认为紧缩已逼近临界点。

  这是一家之言,还是经济界的主流声音,我们现在无法确定。但是,近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经济增速过快,是不争的事实。从2003年到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 2007年达到11.6%。其实,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过热的态势,在于投资需求热,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热,在于房地产与城市化建设的过热。而作为上游产业,钢铁、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在发展中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可以说,我国GDP的增长,已经越来越多地依靠投资来拉动。

  以我国纺织业为例,2003年和2004年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达100%以上,2005年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仍保持近40%的增长。2007年纺织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剧,仅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六省投资额就占全国纺织业投资总额的78%。但大多数都以中低档产品作为投资方向,生产的产品档次也基本雷同。从去年下半年起,由于货币政策发生变化、人民币大幅升值、退税率下调、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飙升等因素,使得不少当初盲目投资兴建的中小型纺企1/3倒闭,而当前纺企倒闭的趋势并未止步。

  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否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是否应解除“警报”,还应让事实说话。从2007年开始,我国在努力冷却过热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宏观调控力度几乎空前,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9次调高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出口退税也频频调整,产业政策也大动干戈。但这些政策只是杯水车薪,没有达到预期的较果。当前,由于投资增速继续高位运行、外贸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经济已处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临界点,国家出台紧缩性措施正当其时。

  那么,对于当前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是否应归罪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因为出口增速减缓、股市波动等因素,就将“从紧”政策的刹车踩住?分析人士认为,一个政策做到左边风险和右边风险一样大最好。永远应该把投资过热往上走的风险和往下走的风险,跟合适的投资额相比,比它高的风险和比它低的风险两边对称,肯定是合适的。然而,在投资热这辆“快车”未刹住之前,货币政策还需要再加紧。宁可紧一点,稍微过头一点,再往回回一点,比不到位要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紧缩已逼近临界点的说法并不能成立。我国的发展目标是该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时候了。从“稳健”转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否解决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观察。但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包括信贷、土地以及投资审核过程的收紧。因此,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越早越主动,这样对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可进行调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