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布什千亿减税计划是否可以拯救美国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0:12 《财经》杂志网络版

  该计划博得朝野一片赞许之声,但至少金融市场,并不特别看好其实际效果

  【《财经》网专稿/特约记者 胜寒 发自美国华盛顿】美国东部时间1月18日(周五)下午,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向国会建议,实施一项总额达145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其核心是向消费者和企业提供退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提振美国经济。

  在讲话中,布什提到了四项原则:其一,一揽子计划必须具有相当规模,足以对经济形成振兴作用,而1450亿美元总额大概相当于美国1%的GDP水平;其二,该计划必须是建立在广泛基础上的减税,将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影响;其三,作为临时性的措施,该计划必须立即生效;最后,计划不能包括任何增税内容。

  其具体措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企业减税并提供财政激励,使企业在2008年增加投资,提高就业;二是减少个人所得税,以支付必要的家庭开支,刺激消费。布什政府宣称,如果该减税计划在国会迅速得到通过,到春天时每个纳税人口袋里会多出800美元。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新的减税计划无疑给美国百姓描绘了一幅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良辰美景。

  本次减税计划也是布什政府在八年任期中第三次抛出减税方案。在2001年6月和2003年5月,布什政府通过当时共和党控制的国会,连续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股息红利税和资本利得税,总额分别达到1.35万亿和7260亿美元。这两次减税被认为对美国经济化解“9·11”的冲击、走出2001年的经济衰退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布什自己的话,减税方案是“对付经济滑坡的保险单”。2008年伊始,种种迹象表明,在次债危机的层层冲击之下,美国经济似乎正以无法阻挡的脚步走向衰退。于是,布什政府重新祭出减税“法宝”,以期重振经济、再塑国人的信心。

  然而,时移景异,这一新的减税计划真的防止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签下一张“保险单”吗?

  危机催生减税

  值得注意的是,到2007年年底为止,美国应对次债危机主要使用的还是货币政策。美联储已经联续三次降息,幅度达100个基点,但金融市场迟迟没有看到复苏的迹象。11月底,布什政府宣布冻结浮动利率按揭的利率重置,力图从本源入手、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解决次贷危机。然而,危机来势之猛、影响之深,仍在不断突破布什政府和美联储设下的道道防线。

  新年伊始,零售消费、CPI和新房开工三大数据持续恶化,且全部击破预期;全美最大的商业银行花旗集团和最大的券商美林证券在四季度季报中先后披露近百亿美元巨亏。与此同时,美元续跌;油价一度突破百元;美股持续暴跌。在1月9日的一次演讲中,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再次暗示,联储将采取“实质性”的后续政策,为“经济的下行风险提供适当的保险”。市场对此的解读是:联储在1月29日至30日的例会上将会大幅降息,达到50甚至75个基点。

  周五(1月18日),酝酿已久的财政减税方案终于出台,这也标志着这一轮由次级按揭引发的局部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全面蔓延,经济衰退已不再是概率上的估算,而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

  按照传统的经济政策理论,货币政策调节的是经济总量,而财政政策既可针对总量,也可以针对部门和特定群体的居民;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可以为金融市场提供资金特别是信心支持,但它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有一个时滞;相比之下,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刺激要远为快捷、立竿见影,这也决定了在许多国家中,财政刺激仍是经济危机治理的首要手段。

  然而,美国的政治环境却决定了财政政策的使用频率要远低于货币政策。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由美联储独立做出决定,决策过程简洁、政治成本很低;而财政政策,特别是预算和税收,都必须经过两党制的国会通过,这就免不了有一番利益的倾轧和交换,政见的碰撞和妥协。

  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对于布什政府的减税计划,华盛顿朝野上下反应积极。共和党自不待言,而民主党方面也赞多于弹。这与此前对布什政府历次减税法案的强烈反对形成对比。众议院议长南希·佩罗茜和参议院民主党领袖哈里·里德均对计划表示满意,对与白宫达成协议表示乐观。

  周四(1月17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听证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明确支持临时性的财政减税计划。他认为,如果一个百亿美元减税计划得到迅速实施,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的经济增长将会收到“显著的效果”。伯南克的背书也为布什的减税方案增添了砝码。

  如何解释驴象两党在减税计划上的一致意见呢?一方面,这固然是因为经济衰退的趋势明显,危机终于促成共识;另一方面,在大选之年两党政治行为几乎完全受选举驱动,谁也不愿在保护民生、振兴经济的问题上落下无能、愚钝、不作为的骂名。

  然而,究其细节,布什的减税方案避免了政治上最大的一个雷区:即税收减让政策的长期化和永久化。减税一向是共和党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主张。上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拉弗曲线”理论,即降低税率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从而增加税收。这个争议很大的结论竟成为里根以来历届共和党政府经济政策的圭臬。

  小乔治·布什上台以后,不但两次大幅减税,而且多次表示要把2010年到期的减税方案永久化。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美国政府要减收1.6亿美元,不但与2012年前实现预算平衡的目标南辕北辙,更有“现任政府赊账,下任政府埋单”之嫌。因此,民主党对减税永久化的主张一向强烈反对,在新的减税方案出台前也保持高度警惕。

  在周五(1月1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布什特别宣称:此次减税方案是暂时性的应急方案,而且目标明确——在于帮助深受次贷之苦的企业和个人走出危机。这与民主党关于减税应有利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主张有共同之处,是政治妥协的结果。可以说,新减税计划“暂时性、应急性和目标明确”的特点,构建了其未来在国会得到通过的政治基础。

  论争实施方案

  然而,原则上的共识并不意味着细节上的一致。从朝野上下到学术届,对财政刺激的最佳方案莫衷一是。

  根据白宫和国会此前的协议,布什在周五的发布会上没有透露减税方案的细节,这是为了让民主党主导的国会提出相应的方案,并在两个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商。据媒体披露,布什的减税计划包括以下要点:提高个人所得税退税,达到人均800美元、夫妇1600美元的水平;向企业提供税收激励,鼓励企业在本财政年度增加投资;提高儿童在家庭税收中的抵免水平;并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税收抵免水平。其它可能的建议还包括: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的食品购物券,提供更广泛的失业保险,联邦政府向州政府提供更多税收援助,等等。

  随着经济形势日益成为大选的核心问题,各主要候选人对减税计划也纷纷发表意见。大概是囿于党内纪律,共和党的各位候选人只是对白宫方案表示原则上的赞同,并期望尽快实施。相比之下,民主党主要候选人纷纷亮出自己的方案,均自诩为“见效最快、效果最好”。

  希拉里方案的要点是:向面临房贷违约、房屋可能被收回的家庭提供帮助,并对居民供暖费用提供财政补贴;向中低收入的纳税人提供人均250美元的退税;其总额大概在1100亿美元。奥巴马的方案主要有两点:即向中低收入的纳税人提供人均250美元的退税;以及社会保险的受益人提供人均250美元的额外补贴;其总金额的上限在1200亿美元左右。

  从实施措施上讲,民主党人的减税方案与布什计划并无二致,概括起来无外乎三个方面,即一次性的税收减退、鼓励投资的财政激励、以及民生方面的政府开支,但侧重点和受益对象上却有显著的不同。布什计划的特点是退税使所有纳税人受益,而希拉里和奥巴马的方案均强调,财政刺激的受益人应该是中低收入阶层,因为他们最需要支持,边际消费倾向也相对较高。

  另外,由于各种税收减免优惠,许多中低收入家庭不交或少交联邦个人所得税收,他们从人均800美元的退税计划中受益甚微。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儿童在家庭税收中的抵免水平、并增加社会保险税纳税人的受益水平,可能比普惠式的退税更为有效。

  实际效果存疑

  虽然布什减税计划得到两党的积极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计划将会迅速见效,力挽经济衰退的颓势。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市场对布什计划反应平淡。周五下午的记者招待会后,三大股指不升反降,道指以低60点报收于12099点,创下自2006年11月的最低点。为什么投资者对布什计划感到失望,而继续看空美国经济呢?

  首先,此次财政刺激计划的总金额远逊于上两次减税,而且一次性的安排大大降低了其持续的政策效力。国会预算办公室即表示,与永久性减低税率相比,一次性的财税刺激并不能改变企业和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其政策效力自然大打折扣。然而,把将减税永久化,恰恰是一个政治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存在一定技术性困难,可能导致计划不会迅速实施。美国税务署(IRS)已经明确表示:在6月之前难以实施财政刺激方案中的退税部分。这是因为每年个人所得税报税截止时间为4月15日,之后的一个半月是每年税务署最为繁忙的季节。社会保障署面临同样的问题。它甚至向白宫表示,任何社会保险税的改变都至少需要六个月时间。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布什政府并没有解释这1450亿的财政刺激从何而来。从计划内容来看,白宫并没有打算削减其它方面的政府开支,而且布什明确表示,该计划不能包括任何增税内容。这只能导致一个结论,美国政府只能靠发行国债来筹集这部分资金,而公共赤字将会再度上扬。

  自2005年达到4270亿美元的纪录后,布什政府的财政纪律有所加强,公共赤字连续两年出现了下行趋势。这一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可能使这一良好趋势出现逆转,而且会降低资本流入,加大美元贬值的压力。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布什政府在出台减税计划前,除了向国内各方咨诹善道外,是否也应该问一问美国国债的大主顾、特别是亚洲各央行的意见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