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青:企业选择PE要考虑除了钱PE还能带来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17:29 当代金融家杂志
杨青(中科招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PE由三部分组成,即创投基金、成长型基金和并购基金。我们现在做的是前两块。很多本土企业发起的基金规模很小,只有几个亿。如果你想做并购交易的话,基金规模需要非常的大。而且,现在PE业内人士可能金融背景转过来的多一些,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产业背景的人士过来的话,可能实现企业重组和增值服务。另外,如果上市资源价值足够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没有利润空间的时候,可能会这样做。 在PE发展的早期,国企背景的资金比较多,像央企。现在民营的比较多,有的本身就在资本市场,自己退出了,然后资金比较充裕,有对外投资的欲望,有的是二级市场的行情做的比较好,然后转过来做PE。 大的产业基金,像山西省能源产业基金,有国家社保基金的参与,政府的味道比较浓。 现在PE运作很多都是实践走在法律前面。如果小的PE公司在短时间内没有机会做大,一旦银行获准自己做发行、管理、对外募集,那么小型PE公司根本没有机会。 当然PE公司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可以针对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做专做深。如果到处撒网,没有自己特色,也没有自己的行业人脉,那根本不行。 PE公司应该是合伙制还是公司制?哪个更好?合伙制优势体现在哪?公司制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在国外,PE基本上都是合伙制。国内有人认为合伙制不太合适。公司制是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存续期比较长。公司制对管理人提供保障,而合伙制则为出资人的保障。 如果单从税收角度考虑,深圳的创投政策提供优惠政策,公司制的创投机构税率只有15%。如果投资的是高科技中小企业,总投资70%可以抵扣税款。这样算合伙制的税收利益不见得那么有诱惑力。 挑选项目企业,业内人士比较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行业,行业应具备良好增长性,比如说每年增长是30%。但不管什么行业,只要看好这个公司能上市,有赚钱的空间,我们就投。企即便行业不是很好,但如果企业在细分市场里面可以排到前三位,我们也会选择。此外,企业应具备上市的基本条件,比如每年的消费额、利润的情况等。 我们不做产业并购,而是投资,一般不占有控股地位,只是参与。投资后会派一个董事,提供一些服务,因此要求公司必须是成熟公司,特别看重企业管理层的稳定与质量。 如果不能上市,那要寻求并购机会。我们做一些包装、整合,然后进行并购。 谈到中外资PE的差异,当前外资机构在具体估价方面比较理性,内资因为市场的竞争状况,完全是拿着支票到现场看项目,所以估价很难说。如果不考虑竞争因素比较理性地考虑,如果一家公司上市之后能达到30倍的市盈率,我们会在10倍或者12倍之间进去。如果企业在08年就可以上市,我们可能会再加一倍。现在都是根据市盈率计算价格的。 关于进入项目之后提供增值服务的问题,企业引进PE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财务投资者,PE介入后要同公司共同成长,所以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选择PE也要考虑除了钱,PE还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我们在做项目时也会告诉他们公司在短期或长期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们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真实交易,然后提供一些东西。我们非常看好管理层,一般不会大动,也不可能动的。通常考虑企业怎么扩大,或者是嫁接一个什么样的资源,比如在哪个方面有什么更好的对接。更实在一点的,我们能给你们拉来什么单子。我们刚刚做的一个是广州做LED的企业,我们给他们拉了一个单子,这个单子相当于他们去年一年的收入。 风险主要在于要考虑怎么退出,此外还要尽量将成本降低。比如我之前讲的那个企业,2008年市盈率是二十几,2009年就是50倍了。虽然企业很好,如果这个企业价格不是足够低,我们可能也不会选择。 有时候我们也会出高价。投资企业时,我们不是看今年的销售利润,而是最多看它今后三年的成长。如果有50%的成长预期,溢价高一点我们也可以接受。PE对项目的需求旺盛,但好项目供给很有限。很多投资人会想,这个公司前三年30%的速度增长,没有理由我进去后就亏损,但事实上这种风险很大的。我们接触一些案例,企业拿到很多钱,用来开拓新并非它之前核心竞争力的东西,这种情况对于我们PE来说有点像风险投资,无法预测其后的情况,这就存在风险。 为投资而投资的情况很多。短期,如一两年内投几十个项目,最起码有几个能上市,这样业绩很好看,没退出的也没关系,因为失败的反映比较滞后,可能要五六年后才能反映出来。 现在是PE最好的发展时机,业内当然愿意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好业绩。如果有项目失败,可以靠成功项目分担一点。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失去发展机会。现在不能做起来,以后恐怕也别想起来。 现在国外的资金都往中国跑,我们在中国为什么要出去?除非中国实在没法做了。去美国投资收益是高,但汇率一抵消就没有那么诱人。所以有人说现在PE热,但没关系,抢到的资产都是便宜的,只要去抢。 我们和海外PE更多是竞争关系,而竞争结束后,如果大家共同参与,就是合作的关系。我们公司没有与国外合作的。早期鼎辉同高盛合作的很多,现在鼎辉的资金比较大了,很多项目不愿意同高盛一起做。外资在中国是很有实力,很专业,我们也愿意跟他们一起参与投资项目,如果他们参与我们也放心,对于项目方来说,机构投资者越多越好,因为每个PE后面都有一些资源。现在外资PE在中国受到很多限制,公众,包括项目方也往往有民族情绪,还是想选择本土企业。本土PE也比较好沟通,本土资源比外资PE强。 但外资机构融资和投资职能分开,我们本土不一样,基金规模小,综合费用高,决策项目上也不高。比如稍微大点的PE公司,下面有若干只基金,一旦公司拿到一个很好的项目,会出现利益分配问题。所以很多比较大的公司有一个倾向,就是打造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有若干个事业单位,原则上自己找项目,为自己的融资服务。这样短期内是很好的激励机制,但从长期来说,整个公司的综合实力提升不上去。应该有专业的分工,到哪个层次,就研究那个层次。项目拿到以后,做增值服务。而现在有的公司从小而全的方式做起,以后再考虑做转型。实际上到那一步真正要转型的话,很多利益没办法平衡。为什么没有大宗的很专业地去做,跟这个也有关系,单个资金规模太小,整个公司没有整合资源、共享资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