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赌右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17:05 《理财周刊》
左手赌右手 文江南 前两天,我看了一个访谈节目,对话嘉宾是潘石屹。 潘石屹说了一段话,我觉得是肺腑之言,他说:当年我如果不造建外SOHO,把地留到现在,转让给别的地产商,能多赚一倍钱,这个市场规则,我觉得无法延续。 我支持潘石屹的这种观点,越开工越销售越少赚钱,越积压越库存越发达,这种游戏规则从直观上就是不合理的,至少是不能持续的。我认为,市场经济秩序应该允许房价自由上涨,哪怕出现了较大泡沫也应该让市场自己去解决,但是,出现了大量上述这种人为炮制的反规律现象,就应该被认为是“市场失灵”,应该由“有形的手”予以干预。 可问题是,为何从2004年以来的政府干预都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波国土新政依然会无疾而终呢? 北师大教授钟伟在《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中这样描述当前囤地现象的动因:一是开发商预期土地升值,二是上市公司的正常土地储备,三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压力大,四是一部分开发商根本就是本着炒地皮去的,五是赌18亿亩耕地保护的红线,红线不破,囤积土地就有利可图。 我们看到,第一、第二两个原因尚属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第三、第四就有违规之嫌,至于和“18亿亩红线”对赌的心态,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前调控政策的命门。 处于转型期的政府往往会不自觉地模糊自己的身份与职能。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直接负责企业生产,是全国最大的产权人、经理人和受益人,是全知全能的“无限政府”,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政府转型为市场的“专职裁判员”或者如西方所说的“守夜人”。 在房地产调控的案例中很容易看到政府角色的“分裂”。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资源,这是“守夜人”的工作,地方政府要吃土地财政饭,要招商引资,这是“经理人”的工作,而调控中又有一批分寸很难把握的地方,比如保护金融行业的利益、回应各地民众降低房价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等等,在合理尺度内,它们就是“市场”的,如果从心所欲逾矩行事,就是走回了计划经济老路。 在这种多重分裂多重博弈的合力下,作为“理性人”的开发商或者房地产投资者,有“对赌”的心态很正常,没有才怪,其实不是他们在和政府赌,是政府的左手和右手再赌。这种现象,在很多经济层面都广泛存在,比如同为这期《理财周刊》上我写的关于民航业“孽恋”的事件,其实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管理者的自相博弈。 当然,这种分裂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当市场大量出现“潘石屹后悔盖楼”的现象后,势必造成资源配置的癫狂式错乱,如一些专家所言,如“碧桂园”之类大开发商甚至能压制弱势的地方政府获得定价权,低价拿地再用行政手段(比如建学校、建五星级酒店等等规划许可)配合炒地,以高地价为凭去资本市场或金融业内融资,再寻求下一个目标;而市场中的弱势开发商也将无心盖楼,拿完地就一心等着被“整合”,于是形成了“地价越高越闲置”的荒谬景象。一旦循环被打破,很难想象,金融行业和地产行业会受到多么可怕的冲击。 “闲置费”等等针对性的措施能否不打折地落实,目前还难说,我们希望理性的政府决策者能尽快厘清思路和对策,还市场一个正常的秩序。须知,现在不是讨论“房价是不是过高”的问题,而是在讨论宏观经济的安全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