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吴晓灵:中国金融改革不能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 14:03 《中外管理》

  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吴晓灵

  树立服务意识解决企业和公众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金融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我想借《中外管理》恳谈会这个机会谈一谈我学习十七大、胡总书记报告之后的一点体会。

  金融成就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地进行了宏观调控,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地完善,基本实现了金融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政策工具协调配合,间接调控体系基本上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第二,银行业的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工行、中行、建行相继完成了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公司治理框架基本确立,经营管理理念逐步更新,各项财务和监管指标持续改善;农村信用社和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化,可以说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基本上化解。

  第三,资本市场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和股权分制改革的基本成功,极大地提升了发展资本市场的信心;在市场基本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股票市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公司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开始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通道。

  第四,保险业也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风险意识的提高,保险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保费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0.85%,已经上升到2006年的2.8%,人均保费从1990年的15.56元,上升为2006年的431.3元。逐步建立了以偿债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为发挥保险业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功能奠定了运行基础。

  金融挑战

  首先,我们的挑战来自于国外。当前,由于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由于各国经济结构不尽相同,也由于不尽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有所加重。也由于本世纪初许多西方主要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石油产出国在高油价下获得巨额的石油美元,金融的流动性在持续地扩大。

  同时也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其中有一些金融产品的风险并不为所有的投资者所了解。而且在投资者当中,还有一些透明度不高的对冲基金,他们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所有的这些,都为我们运行的国际背景带来了风险。最近发生的由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世界金融波动,就说明了当今世界我们的经济金融所运行的背景是越来越复杂了,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其次,我们的挑战来自国内的不确定因素。中国目前直接融资比重比较低,社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体系,导致了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宏观上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配置结构,给金融稳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由于历史的原因,注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领域,以及地方隐形债务等方面的财政压力仍然较大,构成了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这就是我们在未来几年新的历史背景下国际、国内的背景,我们金融所面临的挑战。

  金融改革趋向

  第一,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中国的经济已经连续几年保持了10%-11%的高速增长,但中国的经济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透支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热与不热,好与不好,不在于数字,而在于我们的质量。我们的货币政策要注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全面协调,要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我们会继续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根据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加强银行流动性的管理。

  现在有些人认为: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会回归到行政调控的轨道上,因为他们看到我们比较多地用了数量性的工具,对价格性工具运用得不够。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向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中国政府不会变,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中央银行也绝对不会走回头路。但是,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改革,中国各项改革不能够单兵突进,中央银行要比较多地运用价格工具,需要整个市场环境的配套,走急了会引起市场不必要的波动。因而,当前人民银行最主要的任务是在于控制银行的流动性,使银行创造的货币能够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只有这一点做到了,才能够减少社会流动性增加的压力。

  第二,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目前我国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受到抑制,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银行新增贷款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增量的82%,股票和债券融资比例仅为18%,根据我们测算,2007年1-8月银行新增贷款比例73.9%,股权和债券融资比例是26.1%,得到极大的提升。

  但是这个比例是不够的。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象依然严重,导致全社会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我们需要进一步地转变理念,建立市场化管理体制,加强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增强融资体系的弹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们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

  我们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产品设计和风险定价能力,转变金融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盈利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保险的发展,各类保障基金和保险公司将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人。

  第三,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随着外资更多地介入中国的金融业,中国金融对内开放速度也会加快,最近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在放宽金融机构进入到农村当中去的政策的时候,就为我们的各类资金进入到银行业开了政策之门。同时,随着人民财富的增加,无论是企业还是民众都需要有更多的理财经验和理财服务,应该说未来的理财市场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业交叉的一个重要的平台,金融业将利用这个平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第四,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今后会逐渐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促进依法行政,继续推进金融稳定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切实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会以破产法等金融法规为依据,规范和完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建立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本文根据第16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本刊加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