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主权财富基金重获恩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3:58 经济观察报

  NicolasVeron

  很难想象还有比发生的这一切更强烈的反差了。

  主权财富基金在2007年的整个夏天都备受争议,这些争议部分源于摩根士坦利首席货币分析师任永力(StephenJen)的预言:到2015年,主权财富基金将翻5番,总值将达12万亿美元。

  连一向风格温和的耶鲁大学教授杰弗里·加滕 (JeffreyGarten)和《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Wolf)都曾呼吁抑制主权财富基金,以阻止“国家资本主义”(statecapitalism)的兴起;德国政府甚至考虑设立一个“反(主权财富)基金”(counter-fund)来保护本国企业。

  但到秋天时,一切都改变了。

  主权财富基金开始对处于恐慌的市场起到镇定作用,并给那些偿付能力不如从前的银行们以股权支持,比如阿布扎比注资花旗集团,中国注资摩根士丹利,新加坡则入股了利巴克莱银行、美林证券和瑞银。

  中国新近成立了中国投资公司,上月,其董事长楼继伟访问欧洲,受到了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的欢迎。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由此对世界发出了一轮魅力攻势。两个月前还对主权财富基金表示担忧的《金融时报》断言:应该担心“主权投资太少,而非太多”。

  那些没有受到主权投资青睐的银行们则身陷苦难。《纽约时报》上刊载的目前证券交易所流行的讽语这样说:“要么上海,要么孟买,要么迪拜,要么就bye-bye。”

  如果说六个月前,反主权财富基金的保护主义行动还有可能出现的话,那么现在看来,它们并没有到来。在油价高涨和全球失衡的情况下,这些基金已经发展壮大,它们的好处在危机下也体现出来:有了这些长期投资者,就可以为具有短期高损失风险的交易迅速调动大量资金。

  凭借其技术化、专业化,这些基金对自身的投资机会也丝毫不放松。尽管有挪威的先例在——挪威政府基金将自己在投资对象中的股份控制在5%以内,但这些基金已经意识到新环境为更大的投资份额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它们努力使怀疑派相信自己的追求仅限于金融目的,与政治或地缘政治目的毫无干系。为此,尽管在某些公司它们已是最大股东,但它们没有要求董事会席位。去年11月,楼继伟就特别引用了阿布达比投资局投资花旗的例子来说明其促进“稳定”的角色。

  俄罗斯却是一个例外。它的金融家们有时措辞含糊,且其中一些与情报机构关系密切。但在全球已有的主权财富基金中,俄罗斯只占了不到5%。而且,即使今后石油会继续给其带来好运,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巨大需求也使得其主权财富基金的比重难以急剧上升。

  主权财富基金的汹涌势头因此在2007年的短期内少了一些戏剧性。对于所有拥护开放经济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这种情况也可能只是暂时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在英美运作良好的东西在其他地方不一定能行得通,尤其是在仍对主权海外投资存有疑虑的欧洲大陆。事实上,对瑞银的投资是真正的政治冲突的开端。在法国,科威特投资其储蓄银行系统的谣言一传出就被否认了。而德国目前有多家银行身陷危机,且处在“经济爱国主义”的高潮,它也可能是另一个争议的焦点。

  第二,如果危机继续,主权财富基金也许会受到投资过早的责难,而它们作为被动股东的立场可能也难以保持。

  第三,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下,美国在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丧失,而美国大选可能使这种丧失带来的焦虑重新出现。

  2002年初,在《金融时报》全球500强企业中,美国的累计资金占有率为57%,欧洲为29%,崛起中的国家为3%。而今天,这三个数字已分别变成了38%、32%和17%。

  这种剧烈的再平衡过程注定是痛苦的。因此,撇开政治性和收益性不说,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不可能被所有人完全镇静地接受。

  (作者系欧洲知名智库Bruegel研究员,本文同时以法语版刊载于2008年1月8日出版的法国 《论坛报》,作者授权中文版由本报独家发表。本报记者左茂红翻译)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