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可考虑增加公开市场隔夜操作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02:1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兴业银行 鲁政委 分析显示,新的信贷投放行为,将不可避免引起金融机构投资行为的相应变化:信贷总量压缩导致替代信贷的投资需求出现、信贷节奏控制导致阶段性预留资金投资出现、以及为预防流动性冲击而进行的投资。在此过程中,资信状况较好的信用产品和短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将受到欢迎。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出现“期短量增”的变化,由此可能再度招致“滚雪球效应”(期限较短引起频繁到期偿付,还本付息压力要求后续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不断增大)。如果央行考虑增加隔夜操作,将有利于这种困境的解脱。 信贷调控使短期券种受青睐 根据媒体报道出的央行对2008年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指导意见:各机构应保持信贷总量在不高于去年水平的计划目标内;同时应在各季度相对均衡投放,四个季度的投放比例大致为35:30:25:10。 上述信贷总量和节奏的调控,不可避免会带来金融机构投资行为的一些新变化。 一方面,信贷总量压缩,导致替代信贷的投资需求出现。在相对信贷总量无法继续扩张、股市震荡导致储蓄资金流出放缓甚至回流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扣除贷款后的剩余资金量将有所增加。为了缓解信贷投放受控给利润继续增长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增量资金中的一部分将转而投资于CP、企业债、公司债、票据等与贷款近似、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产品。因此,可以预计,信用类产品的发行量和交易量在今年都可望出现明显扩大。当然,随着信用产品发行规模的扩大,发行主体的资信状况也会随之变得良莠不齐,整体信用风险将随之上升。由此导致部分信用研究能力较弱、风险规避意识较强的机构,会更多将资金投向国债、央票、金融债和协议存款等风险相对较低的资产。 另一方面,放贷节奏控制,导致信贷预留资金投资出现。由于实体经济自去年第四季度即经历明显信贷短缺,进入新年度后需求必然转强,考虑到在客户关系维持上的压力以及自身保持盈利的要求,金融机构将会在计划额度内努力增加信贷供给。然而,信贷均匀投放的要求,将使金融机构形成一部分为后一阶段投放信贷的预留资金。从单纯期限匹配的角度考虑,这部分阶段性富裕资金,其运用将主要限于短期。 除此之外,预防性动机将继续限制机构资产配置的自由度。去年第三季度在IPO冲击下形成的流动性骤然绷紧,以及岁末年初出现的大行流动性短缺,大大强化了金融机构在流动性上的风险意识和预防性动机。由于目前市场预期今年仍会有较多IPO到来(比如红筹股回归、央企、军工、合资企业的IPO;农行、光大、国开行等金融机构重组后IPO的可能性;甚至类似京沪高铁以大型项目为主导的公司IPO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市场形势仍不明朗情况下保留选择权的潜在收益,预期至少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仍会持有较多的预防性流动性。这可能带来银行间市场拆借交易量的增大,也将使得在没有节假日和IPO冲击的间歇,银行间市场利率向低位回复。同时,为能够在保持流动性的同时相对提高收益,流动性较好的短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也可能受到欢迎。 公开市场操作将“期短量增” 信贷模式诱致金融机构资产配置行为变化,可能会使公开市场操作呈现出“期短量增”的态势。公开市场操作可能由此再度遭遇“滚雪球效应”的困境。 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可能放大。给定机构各类资产配置比例不变,非信贷投向资金相对增加,将自动增加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投资比例。阶段性预留资金和因预防需求所持有的资金,也将会有部分投资于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由此带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规模放大。 短期限公开市场工具更受欢迎。如果单纯从期限匹配角度考虑,那么,无论是阶段性预留资金还是因预防动机持有的资金,都可能会更为偏好期限较短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比如正回购和1年以内的央票。 公开市场将遭“雪球困境”。规模放大而期限缩短,将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能再度遭遇“滚雪球效应”困境。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央行未来在流动性回笼操作上的舆论将会再度加大。 改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调剂功能有助缓解困境。其实,无论是阶段性预留资金的投资还是预防性资金的运作,它们对短期限运作的偏好,其实均源于对急需时刻流动性可得性的怀疑。如果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调剂功能进一步改善,机构的这种行为模式就可能有所改观。央行如果能够考虑增加公开市场隔夜操作,那么在短期,将可迎合金融机构偏好短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趋向;在长期,则有利于优化当前公开市场格局,进一步增强其流动性调剂功能,降低机构对紧急时刻流动性可得性的风险预期,促进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的放大和期限的逐步拉长。而央行“高抛低吸”式的操作,也可望降低公开市场操作的总成本。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